“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文人笔下的“满洲国”形象及其本质
本文关键词:“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文人笔下的“满洲国”形象及其本质 出处:《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满洲国"在日本关东军的扶植下建立起来。为了配合日本帝国主义军事战略的需要,日本文人以实现"五族协和"、"共存共荣"的"王道乐土"为幌子,自觉地对"满洲国"及其"建国精神"加以美化,粉饰"满洲国"的合法性,渗透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理念与政治策略,对战争既得成果极尽赞美,从而掩盖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侵略的本质,成为其扩张道路上的支持者和鼓吹者。
[Abstract]:After the "918" incident, "Manchukuo" was established under the support of the Japanese Guandong Army.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Japanese imperialist military strategy, the Japanese literati realized the "Five-Nation Concorde". Under the guise of "King Tao and Happy Land" of "co-existence and common prosperity", he consciously beautified the "Manchukuo" and its "founding spirit", whitewashed the legitimacy of "Manchukuo" and infiltrated the aggressive ideas and political strategies of Japanese imperialism. Praise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war so as to cover up the essence of Japanese fascist aggression against northeast China and become its supporters and advocates on the road of expansion.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YJC770042) 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2014ZX4)
【分类号】:I313.06;K264.3
【正文快照】: 19世纪末期,日本明治政权建立。自政权建立起,日本的野心和欲望日益强烈地显露出来,开始大范围地扩大海外市场,并且不断地寻找更充足的资源供给地。通过“脱亚入欧”,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并且伺机通过武力扩张来弥补经济发展的先天不足。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上,扩张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世均;欧美大国和华侨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响[J];世界历史;2001年04期
2 范立君;“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华北移民动态的考察[J];史学月刊;2002年04期
3 韩捷;“九一八”事变与日本侵华政策的确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07期
4 桑茂松;;反映“九一八”事变的几张照片[J];中国档案;2006年03期
5 董谦 ,林谷良;“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经济背景初探[J];近代史研究;1982年02期
6 王敬;《“九一八”事变研究》评介[J];史学月刊;1987年06期
7 ;“九一八”事变[J];陕西审计;1995年S1期
8 何立波;;石原莞尔,“九一八”事变的元凶[J];老年人;2011年09期
9 袁成亮;;试论英美处理“九一八”事变对策及后果[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宫政平;;浅论“九一八”事变的影响[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俞辛q;;“九一八”事变时期的中日外交史论[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上)[C];2004年
2 李玉敏;;“九一八”事变研究综述[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上)[C];2004年
3 郭铁桩;;满铁与“九一八”事变[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上)[C];2004年
4 郑凤;姜潇;;“九一八”事变与“满洲国”的建立[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上)[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建刚;纽约侨界纪念“九一八”事变76周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2 记者 谢文君;“九一八”事变80周年学术研讨会召开[N];辽宁日报;2011年
3 崔俊国;纪念“九一八”事变座谈会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举行[N];中国文物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郑有义 徐元锋;残历碑前的吼声[N];人民日报;2005年
5 记者 王凌杉;我市召开纪念“九一八”事变七十五周年大会[N];长春日报;2006年
6 南振声;“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沉思[N];解放军报;2011年
7 记者 顾志敏 宗文雯 刘晓平;壮我中华从自身做起[N];苏州日报;2012年
8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郑德荣;中国共产党对“九一八”事变的应对[N];光明日报;2011年
9 ;一批极具价值日本侵华史料面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10 记者 徐扬 邹大鹏 常亦殊;穿越时空的警报[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松;“九一八”事变中日本内部的对立[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祚];“九一八”事变后王造时抗战救国思想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龙秋麟;“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现代文学[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76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376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