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的意象研究——以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班吉叙述部分为例
本文关键词: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的意象研究——以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班吉叙述部分为例 出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喧哗与骚动》 班吉 地理意象 地理叙事 人物塑造 主题表达
【摘要】:《喧哗与骚动》中班吉的叙述部分,各种花草树木、水、火等地理意象取代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手法,构成了合乎小说叙事逻辑的地理叙事空间,成为叙事发展的重要推手。这些直观、频现的地理意象建构了班吉的纯感性的伊甸园生存空间,塑造了白痴班吉这个本真的能够传达上帝旨意的艺术形象。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意象所建构的二元隐喻空间表达了人类循环堕落与渴望救赎的终极主题,有机地实现了作者现代神话的宗教意义和创作动机。
[Abstract]:The sound and the fury > < the narrative part of Benjy, all kinds of flowers and trees, water, fire and other geographic images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linear narrative, constitute a narrative logic geographical narrative space,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rrative. These visual geographic images are frequent construction of Bangui pure perceptual Eden survival the space, shape the authentic Bangui idiot can convey God's artistic image. More importantly, two yuan space constructed by these images in the metaphor to express the ultimate theme of human depravity and circulation for salvation, organically the author realizes modern myth religious significance and creative motivation.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福克纳小说中的地理意象群研究”(CSY15003)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喧哗与骚动》是194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也是作者本人最喜爱的作品。福克纳在该小说中大胆实验和运用了多角度叙事、意识流以及神话模式的艺术手法,因此这部作品被誉为是首部体现了其实验性写作手法和“现代主义”思想的佳作。该小说通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平;浅析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J];理论界;2004年05期
2 熊艳;;“未来”的断裂——论《喧哗与骚动》的时间表象[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3期
3 任爱军;;论福克纳对《喧哗与骚动》的改写[J];名作欣赏;2010年15期
4 郭建飞;;喧哗的舞台,骚动的灵魂——再读《喧哗与骚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6期
5 吴雪;;无力的蝴蝶——简论《喧哗与骚动》中的康普生太太[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6 龚静;;论《喧哗与骚动》的性主题[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7 吴锡民;《喧哗与骚动》结构对音乐艺术吸纳论[J];广西师院学报;1998年03期
8 张天佑;《喧哗与骚动》的“苦熬意识”[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9 李晓辉;二十年代混合艺术的不朽之作——《喧哗与骚动》管窥[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10 李小青;独具匠心的读者邀请结构——《喧哗与骚动》的叙事策略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钱亚萍;;福克纳的生态女权主义观——以《喧哗与骚动》为例[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苏童;不好读也不放弃[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邹海仑;中国福克纳文学介绍的开山者和集大成者[N];中华读书报;2005年
3 杨鸥;心系福克纳的李文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m 波;乱中求序—《喧哗与骚动》的文体特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警;《喧哗与骚动》中的心理时间角度及其对人物行为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2 罗静;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3 王茜;作为生存美学的疯癫[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黄梦柯;一张精致编织的网:论《喧哗与骚动》中的女性主义伦理、种族伦理和生态伦理[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5 王琴;《喧哗与骚动》的神话原型解读[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6 侯建芳;《喧哗与骚动》的“史诗”地位[D];兰州大学;2010年
7 刘莉;《喧哗与骚动》:一种柏格森的绵延论解读[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田平;《喧哗与骚动》的解构叙事[D];安徽大学;2003年
9 王莉;不懈的探索者: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与《押沙龙,押沙龙!》[D];浙江大学;2004年
10 姜波;论《喧哗与骚动》中时间结构的合理性[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18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418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