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学”来风——刍议文化空间视阈下黄哲伦的《中式英语》
本文关键词:空“学”来风——刍议文化空间视阈下黄哲伦的《中式英语》 出处:《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大卫·亨利·黄(David Henry Hwang)(黄哲伦)是当代最为著名的美国华裔戏剧家之一。《中式英语》作为其代表作,在百老汇上映后便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该剧本发生地点设置在中国大陆的一个偏远城镇。剧中,中外合作者致力于合作交流,却在互相学习,相互模仿的过程中引发了种种笑料,尤以"中式英语"的使用最发人深思。鉴于该部作品人文性、创新性、融合性的显著特征,本文聚焦于在文化空间的大背景之下,刍议该作品在与城市空间理论的三大对应点(1)社会背景[地理方位、历史文化];(2)权力关系;(3)民族身份这三方面上所体现的作者独特的文化建构,厘清由空"学"引发的"中式英语"现象背后所渗透的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融合,也为二者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合理的可能性的预测。
[Abstract]:David Henry Wong (David Henry Hwang) (Huang Zhelun)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hinese American dramatist. Chinglish > as its representative, opened on Broadway after it triggered a strong response. The script took place set in a remote town, China.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parties committed to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But in the process of mutual learning, mutual imitation in causing all sorts of jokes, especially the "Chinglish" most. In view of the works provide much material for thought of humanism, innovation, feature fus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ltural space, the works in the three corresponding points of city space the theory of social background (1) [] geographical posi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2) power relations; (3) the express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se three aspects of the author's unique cultural construction, to clarify the "learning" caused by empty "Chinglish" phenomenon back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ountries that are permeated by the latter also provide a reasonable possibility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2015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世纪美国转型期戏剧中的都市空间研究》(项目编号:15WWA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I712.073
【正文快照】: 2011年6月黄哲伦的讽刺喜剧《中式英语》在芝加哥古德曼剧场首演,之后声誉鹊起。该剧以中美之间的文化误解和碰撞为主题:遭遇经济危机的美国小企业家丹尼尔到中国西南一隅的贵阳淘金,指望从当地政府的“西方主义”幻想中谋取利润,拯救自己的家族企业。“在令人笑破肚皮的‘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静;试论在英语写作中如何避免中式英语[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2 张锦龙;谈中式英语多余词、重复词[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4年03期
3 陈三东;中式英语特点浅析[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阮玉慧;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李卓,解丽丽;“中式英语”的主要表现及原因[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郑健全;朱晓轩;;从“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谈英语教学[J];社会科学家;2005年S2期
7 曹宁;;也论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郑晶;;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对比分析[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年06期
9 程媛;;中国英语的特点及与中式英语的区别[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易安银;;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郑晶;;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对比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蔡莉;;试论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关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3 陈利红;;从英汉不同思维模式解读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A];贵州省外语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俞碧芳;;外事商贸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及对策[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李昂;;经济词汇英译之我见[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承影;中式英语不光雷人[N];中国文化报;2009年
2 旅美文化学者 常江;为“中式英语”说两句公道话[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乔继红;什么造就了《中式英语》的成功?[N];经济参考报;2011年
4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潘文国;规范英文译写告别“中式英语”[N];中国教育报;2014年
5 钟海之;“中式英语”受追捧 应学老外包容度[N];世界报;2009年
6 译言;“已被尝了三口的冰激淋”[N];世界报;2009年
7 记者 潘旭;长三角联手,向“中式英语”标识宣战[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本报记者 靳晓燕;生活、语言,谁牵引谁[N];光明日报;2011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刘婵;从洋泾浜一路走来的中式英语[N];中国文化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媛;[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年
2 刘新飞;第三空间中的文化杂糅—黄哲伦《中式英语》的文化翻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孙冬雪;高中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剑龙;汉英交替传译中中式英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5 吕岩;汉译英口译中译员的中式英语分析[D];外交学院;2016年
6 王锦年;运用语块教学法减少初中生英语写作中中式英语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胥娟;汉英口译中的中式英语处理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江璐;释意理论视域下出版物和硕博士论文中的中式英语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
9 张楠;双语视角下的中式英语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10 吕鹭;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研究内容及方法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39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439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