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中国形象的跨媒介互文性建构——基于1930年代涉华电影与小说的对照分析

发布时间:2018-01-22 00:22

  本文关键词: 跨媒介 涉华电影 中国形象 互文性 出处:《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将1930年代好莱坞涉华电影与赛珍珠小说《大地》在华的译介传播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从原始落后的封建中国形象、匪盗猖獗的野蛮中国形象、淫乱纵欲的感性中国形象这三方面,对两者中译片(本)的中国形象建构进行跨媒介互文性分析。国民政府对好莱坞涉华电影的审查与《大地》中译具有高度的互文性关联,无论是国民政府还是《大地》中译者,均按照自己理想的民族自我形象对源文本的中国形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变形”“改造”“修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族自我形象,以此来提升民族自我,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实现民族重建与振兴。
[Abstract]:The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Hollywood movies and Pearl Buck's novels in China in the 1930s are put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context, from the primitive backward feudal China image to the rampant banditry rampant barbaric Chinese image.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sensual image of lust in China. The cross-media intertextuality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on the Chinese image construction of the two Chinese-translated films. The National Government's censorship of Hollywood Chinese-related films has a high intertextuality with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Land. No matter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or the translators in "the Earth", according to their ideal national self-image, the source text of the Chinese image of a certain degree of "trans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correction". Thus,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image of the national self is promoted, and the national reconstruction and rejuvenation is realized at the crisis of the survival and death of the Chinese nation.
【作者单位】: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传播研究院;
【分类号】:J905;I712.074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政府对国家形象宣传的日益重视,“中国形象”的塑造、建构问题业已成为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事实上,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晚清、五四、1930年代、1950-1960年代、1980年代等中华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圣达;;电影在东南亚:发展、问题和前景[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3 丁亚平;;电影史的视界:方法与范式——兼谈人物志电影研究[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祁林;;景观电影之“景观”魅力探源[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海日寒;;新时期蒙古族电影的文化与艺术问题[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6 王准;;数字时代的电影特效创作[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C];2003年

7 施梅轻;陈冠平;李淑英;;农村16毫米电影中间片国产化研究[A];2011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11年

8 孙绍谊;;新媒体与早期电影[A];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任庭义;;论电影与青年文化消费[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10 王婷;;论数字时代电影版权侵犯的内生救济——〈阿凡达〉带给电影产业的“潘多拉”[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生 褚慧 黄婉琪 本报记者 李湘萍;电影,原来也可以阅读[N];广西日报;2004年

2 赵军;聪明和不聪明的电影[N];中国电影报;2014年

3 谢其章;70年前曾有过的“电影杂志年”[N];光明日报;2004年

4 本报驻瑞典记者 刘仲华;瑞典 让电影发扬光大民族文化[N];人民日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王东;电影图书的“华丽转身”[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谢迪南;电影票房在上涨,电影图书呢[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7 钰添 编译;美电影图书的选题角度[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8 戴锦华;“学电影的孩子 告别讲义时代”[N];文汇报;2003年

9 记者 陈扬渲;浙江省电影有限公司挂牌成立[N];浙江日报;2005年

10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 童刚;继承百年电影传统 谱写新的电影篇章[N];中国电影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芳;中国主旋律影视剧表达主流意识形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岩;试论电影空间叙事的构成[D];南京艺术学院;2015年

3 熊斌勇;中国电影产业规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6年

4 张佳佳;邵氏电影:“文化中国”的想象与类型话语的建构[D];浙江大学;2017年

5 段运冬;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6 李静;新时期体制演变中的电影进口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刘_";基于认知符号架构下电影深层体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侯微;战争电影与国家认同[D];复旦大学;2009年

9 康尔;电影表述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4年

10 孟岩;泰中动作电影比较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佳育;电影的商业性对电影美术造型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2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静雯;心理分析视域下的电影观照[D];河北大学;2009年

4 谢丽佳;图片电影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5 许燕燕;电影生产力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胡晓东;生态电影的人文思考[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2年

7 洪启龙;“生活的发现”:从现实走向“极简”的银幕哲思[D];西南大学;2015年

8 邓延庆;李玉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识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9 罗婧婷;中国内地小妞电影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袁凌轩;中国续集电影创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530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4530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4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