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鲁迅《狂人日记》与李光洙《无情》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04 07:46

  本文关键词:中韩建交二十年来中国的韩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央民族大学》 2011年

鲁迅《狂人日记》与李光洙《无情》的比较研究

金雪梅  

【摘要】:在封建社会到现代化转型进程中,中韩两国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因此比较中韩两国的文化转变过程和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显得非常重要。总体来说,两国在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有诸多的相似处,又有许多不同点,当然也就导致两国在日后的历史发展中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中韩两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没有从本国的历史和文化内部产生自我批判和自我更新的必要内驱力,其现代文明的开端始于西方的侵略。两国的现代经验及对这种经验的反应上,似乎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其本质又是极其相似的,即在欧美现代文明与本土文化的碰撞、融合过程中,输入与借鉴西方大量现代思想,并在移植、过滤和本土化的文明再造中,逐渐形成有着本国特色的文化文明。人是文化发展传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特别是作为文化精英的知识分子更是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鲁迅与李光洙正是这一文化转型、思想大变动时代的两个国家新文化建设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对两个人的文学创作观、社会发展观的比较研究,有着研究两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大意义,或者说选取鲁迅与李光洙两个极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来进行比较文学的研究,是研究两国现代文学的很好切入点。 中韩两国都不是因为自身的文化或社会发展必然导致现代化,不是通过自觉的内在的动力走向现代文明,而是在被外敌(武力与文化双重)侵略的情况下,被动地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因此在西欧的和普遍的现代特殊性之间感到混乱和纠葛,在传统文化与外来的西方文明之间产生矛盾也就在所难免了。像这样的共同经历给予中韩两国文学总体接近的历史规定性,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是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事。 中国“五四“时期的伟大作家鲁迅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第一部白话小说,最突出的成就在于鲁迅塑造了一位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斗士——“狂人”的形象。小说从思想和表现手法上都说明了“狂人”因何而“狂”,“狂”的结果是什么。“狂人”形象丰富复杂、蕴含深厚,小说的启蒙思想和启示意义及作用毋庸置疑。韩国现代作家李光洙的作品《无情》,写于“三.一运动”时期。作为一部饱含民族热情和民族独立思想的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李光洙个人的精神自传和心灵史记。《无情》也是一部启蒙主义作品,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象征着先知先觉的精神领路人,在向蒙昧的民族传达新思想新观念的信号,号召他们摆脱落后的民族观念,向现代文明迈出勇敢的第一步。 本文主要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中韩两国现代文学史的两位巨擘——鲁迅和李光洙进行对比研究,进而发现同为东亚的中韩两国在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异同,论文主要有六部分: 第一章是绪论,简要介绍选题的缘由、研究的价值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详细介绍了《狂人日记》和《无情》的作者鲁迅和李光洙先生,并对作品内容及创作主题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和分析。 第三章是鲁迅以及李光洙的文学观及艺术特色进行比较。 第四章是论文的结语部分,通过两部作品的现实意义及文学史上的价值来概括总结鲁迅和李光洙在各自国家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通过比较《狂人日记》和《无情》可以较清晰地看到鲁迅和李光洙两位作家的精神历程和文学探索。尤其在东西列强的侵凌和吞噬下,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中,先觉的那一代知识分子遭受的屈辱和两难,想举起启蒙救亡的大旗,周围确是“铁屋子”世界和“无情”的世界,深感身单力薄,而且很有可能被通成“狂人”式的人物,或落得朴进士的家破人亡,等来的不是无望就是绝望,好像现实早已昭示了鲁迅、李光洙之路的宿命。 可二人依然要前行,一个要反抗绝望,一个要抱着希望继续努力。不知是感动了上苍,还是历史机缘的巧合,不久中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韩国爆发了规模空前的“三一”独立运动。中国人觉醒了,韩国人也觉醒了,鲁迅、李光洙是否也从中感受到了什么鲁迅在他的小说《故乡》的结尾写到“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狂人日记》和《无情》留下的文学经验在各自国家的文学史上都足前无古人的,无论是“狂人”形象,还是李亨植,朴英彩等新旧人物形象都烙下了很深的时代印记和个性色彩,都是中韩两国社会转型时期觉醒了的和正在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形象。艺术形式上的现代色彩也较明显,如象征、心理描写等手法的运用大大扩展了人物的容量和思想深度,使内容和形式得到较好的结合,这对文坛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通过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李光洙的《无情》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韩两国的现代文学和作家的初始情况,能够更好地把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文学发展规律及其特点,以及知识阶层特有的心灵历程和时代体验。而二人后来演绎的迥异的人生之路,却包含了尘世更多的扑朔迷离和坎坷曲折,留下了各种疑问和悬念,还有待方家深一步的探讨和阐释。 本论文分析了在与此相同的变化过程中出现的作品,有助于中韩两国近代文学的进一步理解。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10
【目录】:

  • 摘要2-6
  • ABSTRACT6-9
  • 目录9-11
  • 正文11-65
  • 参考文献65-6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6-67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达敏;《狂人日记》与当前小说的超现实写作[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2 窦换丽;;鲁迅的农村题材小说价值再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3 蓝秀平;;鲁迅小说关于旧中国市民意识改造的文学探索[J];大家;2011年04期

    4 李明信;;鲁迅和李光洙笔下“女性形象”之比较[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5期

    5 罗岗;“主奴结构”与“底层”发声——从保罗·弗莱雷到鲁迅[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5期

    6 刘广铭;影响与接受:朝鲜作家李光洙思想探源[J];东疆学刊;2001年03期

    7 金芳实;李光洙文学的特色[J];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8 罗岗;鲁迅形象的当代塑造[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赵恒瑾;韩国现代文学先驱──李光洙[J];怀化师专学报;1997年01期

    10 包忠文;;鲁迅的文化建设观和现代性的反思[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金芳实;中韩现代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明信;鲁迅与李光洙文学观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光泽;中·韩新文学史比较[D];延边大学;2002年

    2 金大悟;鲁迅在殖民地韩国的接受—影响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乐黛云;;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张春田;;重讲鲁迅何以可能——兼评竹内好的《鲁迅》[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年04期

    3 王飞飞;;透过《少年的悲哀》看李光洙[J];大家;2012年15期

    4 崔靖;付伟强;李强;姜振昌;;2006年中国鲁迅研究综述[J];东方论坛;2007年01期

    5 尹星;;阅读世界文学的挑战与对策——大卫·达姆罗什的《怎样阅读世界文学》[J];外国文学;2009年03期

    6 牛林杰;张懿田;;中韩建交二十年来中国的韩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述[J];当代韩国;2012年03期

    7 卢琰;马金科;;论李光洙早期小说的悲剧意识[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9期

    8 王洪才;解德渤;;纪念毛泽东:一位解放教育学的先驱[J];复旦教育论坛;2013年06期

    9 曾艳兵;;21世纪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J];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10 王飞飞;;透过《少年的悲哀》窥视朝鲜后期的韩国[J];考试周刊;2012年1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岚;“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张琨;教育即解放[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滕翠钦;被忽略的繁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敏;鲁迅的语言思想及其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文治芳;论乐黛云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山东大学;2009年

    8 喻锋平;翻译研究“转向”现象的哲学观照[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巧玲;鲁迅:一个人的爱与憎[D];山东大学;2012年

    10 张继红;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资源与新世纪“底层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正圆;直面与超越[D];安徽大学;2011年

    2 王艳丽;陶行知与弗莱雷成人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新亚;论河南作家的底层叙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广生;双重视角下的平民生存[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魏红霞;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的审美文化内涵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6 伍蕊;困境中的言说与呐喊[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兰玲;鲁迅与奥梅尔·塞伊费丁小说作品之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卢静;崔贞熙和张爱玲小说人物的悲剧形象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9 李在喜;异域视角的上海想象[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英洁;论互联网文学翻译对译介学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骏;;从未庄到边城——沈从文、鲁迅笔下乡村视野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6期

    2 洪瑀钦;韩国文学接受中国文学影响的历史[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3 张福贵;刘艺虹;;鲁迅研究的思想意义与学术理性[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2期

    4 尹允镇,金顺女;建国50年来中国的朝鲜文学研究状况与未来[J];东疆学刊;2000年03期

    5 尹允镇;鲁迅在朝鲜——读李陆史的《鲁迅论》[J];东疆学刊;2001年01期

    6 黄小京;“废园”及其象征意义——评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在酒楼上》[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5期

    7 严英旭;日本和西欧对鲁迅和春园之影响比较——以日本留学时期为中心[J];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05期

    8 逄增玉 ,孙晓萍;鲁迅小说中的非对话性与失语现象[J];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08期

    9 朴宰雨;韩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鲁迅研究月刊;2005年04期

    10 程致中;《示众》的文学渊源和艺术创造[J];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喻镇荣;《狂人日记》的意识流手法[J];晋阳学刊;2003年01期

    2 杜圣修;《狂人日记》艺术方法新解[J];求是学刊;1986年01期

    3 陈越;新文学史上一个“怪圈”的背后——对《狂人日记》奠基意义的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1988年04期

    4 李林荣;《狂人日记》与中国现代人格的生成(下)[J];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02期

    5 刘长;对两篇《狂人日记》的再思考[J];惠州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6 黄开发;启蒙的寓言——《狂人日记》的解读方式[J];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12期

    7 覃碧卿;《狂人日记》与陌生化[J];保定师专学报;1999年03期

    8 李建文;《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原型[J];语文世界;1999年04期

    9 李松岳;建构于符号系统上的现代生存寓言——鲁迅《狂人日记》的另一种解读[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谷兴云;“狂人”语言之我见——对“识”中有关说明的理解[J];鲁迅研究月刊;198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铁秀;;《狂人日记》的象征之谜[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许祖华;;道德理想——鲁迅《狂人日记》的未解之结[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赵书;;北京历史上的四大文化名人[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4 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5 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镜子——论《呐喊》《彷徨》的思想意义[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6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文化精神[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刘长华;;自我认知的难题:鲁迅小说与故人相逢叙事[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汪晖;;自由意识的发展与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10 黄轶;;言文之分与身份之别——以鲁迅语言观为中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建德;[N];东方早报;2011年

    2 解嵋;[N];中国艺术报;2003年

    3 ;[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浙江大学教授 郭汾阳;[N];北京日报;2010年

    5 裴诺;[N];音乐周报;2010年

    6 郭星华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封秋昌;[N];文艺报;2010年

    8 李春阳;[N];中国邮政报;2004年

    9 紫茵;[N];音乐周报;2003年

    10 程茵;[N];音乐周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罗滋池;未完成的现实主义:192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多种面向[D];上海大学;2010年

    2 吉善美;韩国高中教科书收录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3 孙麟淑;东亚文学的近代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4 李明信;鲁迅与李光洙文学观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红军;鲁迅文学经典与现代传媒的关系[D];辽宁大学;2011年

    6 胡志明;鲁迅小说时间诗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夏伟;李欧梵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丽敏;李箱《翅膀》与鲁迅《狂人日记》比较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

    2 张静;《狂人日记》与中国现代意识流小说[D];青岛大学;2010年

    3 陆衡;狂人形象的选择及其比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孙庆君;《狂人日记》的深层意蕴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金雪梅;鲁迅《狂人日记》与李光洙《无情》的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赵欣;从民俗文化视野看老舍对国民性的批判[D];青岛大学;2010年

    7 李忠阳;癫狂形象[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胡春苗;论鲁迅小说多重否定结构[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9 代颖慧;《彷徨》的语言问题[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于爱全;另类聚焦与小说陌生化效果[D];云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中韩建交二十年来中国的韩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3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63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5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