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维廉比较诗学“传释”之美学思想72
本文关键词:接续历史的整体之思——浅析叶维廉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参考文献;[20].古远清著.论创世纪两位诗论家[J].理;[21].古远清著.评台湾叶维廉的诗论[J].贵;[22].何敏著.论叶维廉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J;[23].何佩群著.中西自然诗中“物”与“我”的;[24].蒋述卓,郑焕钊著.接续历史的整体之思—;学报,2009,4.;[25].刘鹏著.本土化?内在化?跨文化传递——;[26].刘鹏著.叶维廉比较
参考文献
[20].古远清著.论创世纪两位诗论家[J].理论与创作,2008,4.
[21].古远清著.评台湾叶维廉的诗论[J].贵州社会科学,2008,5.
[22].何敏著.论叶维廉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8,17(2).
[23].何佩群著.中西自然诗中“物”与“我”的关系浅谈[J].文教资料,2007,8(上旬).
[24].蒋述卓,郑焕钊著.接续历史的整体之思——浅析叶维廉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反思[J].暨南
学报,2009,4.
[25].刘鹏著.本土化?内在化?跨文化传递——叶维廉比较诗学研究一例[J].中国比较文学,2002,3.
[26].刘鹏著.叶维廉比较诗学中的差异性形式机制[J].学术研究,2006,2.
[27].刘绍瑾著.叶维廉比较诗学中的庄子情结[J].文史哲,2003,5.
[28].刘绍瑾著.饮之太和——叶维廉对中国诗学生态美学精神的开掘与阐发[J].陕西师范大学学
报,2008,37(2).
[29].李丽著.跨文化比较中模子的确认及应用——叶维廉诗学理论支点分析[J].暨南学报,2002,4.
[30].李丽著.叶维廉诗学理论诱因分析[J].学术研究,2002,6.
[31].梁凤莲著.比较的认同与“出位之思”——从叶维廉的《中国诗学》看比较的方法论[J].学习
与探索,2004,2.
[32].彭松著.文化困境中的诗性省思——叶维廉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
报,2009,27(2).
[33].任毅,蒋登科著.叶维廉比较诗学理论管窥[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4(5).
[34].任毅著.叶维廉诗学理论透视[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4.
[35].徐承著.现象学的借用与背离——叶维廉诗学观析论[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18(2).
[36].汪全刚著.“迹近”现象,“逗现”真实——由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传释特色的阐释看叶维廉的
比较诗学[J].名作欣赏,2006,2.
[37].温朝霞著.“出位之思”:中西诗学对话的启示[J].文艺理论,2004,8-9.
[38].王丽著.道家美学影响下的中西比较诗学——关于叶维廉的比较诗学[J].当代文坛,2006,5.
[39].王文生著.论叶维廉的“纯山水诗”论及其以物观物的创作方法[J].文艺理论研究,2008,1.
[40].向天渊著.叶维廉比较诗学的贡献与局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23(2).
[41].徐志啸著.叶维廉中西诗学研究论析[J].社会科学,2008,10.
[42].徐承著.王维山水小诗四种美学解读辩证[J].文艺新论,2008,4.
51
差异与汇通——论叶维廉比较诗学“传释”之美学思想
[43].徐放鸣,王光利著.文化身份与学术个性——论留美学者叶维廉关于中西诗学的汇通性研究[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33(4).
[44].阎月珍著.现象学与中国文艺理论沟通的可能性——以刘若愚、徐复观、叶维廉的理论探索为
例[J].文艺理论研究,2005,2.
[45].闫月珍著.叶维廉对道家美学抒情性的探寻[J].学术研究,2008,5.
[46].闫月珍著.艺道合一:中国美学品格的现代建构——叶维廉阐释道家自然论的历史语境[J],浙
江学刊,2009,6.
[47].杨伟著.叶维廉比较诗学中的文化忧虑[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4).
[48].尹建民著.传释与汇通:叶维廉“文学模子”理论及其应用[J].潍坊学院学报,2008,8(3).
[49].尹凤莉著.叶维廉“模子寻根法”的比较文学观管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8(1).
[50].俞兆平著.文学研究中思维逻辑的误区[J].文学评论,2002,2.
[51].俞兆平,智晓静著.现代性视野中《创世纪》诗人之诗学观[J].厦门大学学报,2009,1.
[52].张节末,刘毅青,闫月珍,徐承,李春娟著.比较语境中的误读与发明—推求徐复观、叶维廉、高
友工、方东美等学者重建中国美学的若干策略[J]. 浙江大学学报,2007,37(4).
[53].张志国著.传释学与“文化模子”理论——叶维廉诗学批评论[J].文艺理论研究,2006,3.
[54].张新颖著.一种文化寻根模式[J].读书,1988,5.
[55].张万民著.辩者有不见:当叶维廉遭遇宇文所安[J].文艺理论研究,2009,4.
[56].张大为著.古典境界的现代生长—论叶维廉的学术理路及其启示意义[J].阴山学
刊,2007,20(1).
[57].丁宁著.接受之维[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
[58].[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著.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
版社,1987.
[59].[德]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60].[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著.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译文出
版社,2004.
[61].[德]胡塞尔著.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观念(Ⅰ)[M].李幼蒸译,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4.
[62].[美]M.H.艾布拉姆斯著.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52
参考文献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3].[法]米?杜夫海纳著.[M].审美经验现象学.韩树站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64].那薇著.道家与海德格尔互相诠释—在心物一体中人成其人物成其物[M].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4.
[65].乐黛云著,[法]李比雄主编.跨文化对话[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66].乐黛云著.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7].刘若愚著.中国文学理论[M].田守真,饶曙光译.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68].刘小枫选编.接受美学译文集[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69].[梁]刘勰著.文心雕龙[M].陆侃如、牟世金译注,山东:齐鲁书社出版社,1995.
[70].钱钟书著.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9.
[71].饶芃子著.中西比较文艺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2].[美]斯坦利?费什著.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M].文楚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8.
[73].王岳川著.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74].王峰著.西方阐释美学局限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75].[周]孟轲著.孟子[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
[76].叶嘉莹著.我的诗词道路[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77].叶嘉莹著.清词丛论[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78].叶嘉莹著.古典诗词讲演集[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79].易仲良著.语用学的方法论和解释力[A].中国语用学论文精选[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80].张云鹏著.盛唐气象——中国美学思想与艺术审美规律[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81].张世英著.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2].陈启庆著.“以意逆志”:作为探求会话含义的语用学命题[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2007,28(5).
[83].蒋艳萍,郑方超著.论比较诗学的“比较”内涵[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16(5).
[84].张云鹏,李青春著.文学接受与文学价值系统[J].河南大学学报,1987,5.
[85].张云鹏著.作为审美交流与潜对话的艺术接受[J].河南大学学报,1989,5.
[86].周才庶著.孟子“以意逆志”论的阐释[J].孔子研究,2009,6.
53
差异与汇通——论叶维廉比较诗学“传释”之美学思想
后 记
春末夏初的河大又是一派处处充满盎然生机的景象,再一次依依不舍地留恋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七年来留下的点点印记在我的心头升腾又沉落。四年的本科时光、三年的硕士生涯,,河大已在我的人生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都将被我细细珍藏、慢慢品味!
首先,我要十分真诚地感谢我的导师张云鹏教授!这三年来,张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予我细心的指导与帮助,还时常关注我思想上的成长及提升我与人处世的能力。先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勤勉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蔼可亲的待人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激励着我稳步行进在求真务实的学术道路上。当初选择叶维廉作为我研究的方向,还是受到了张老师的指引与启发。从撰写开题报告到现如今的论文定稿,张老师都给予了我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全力的支持。大到文章的逻辑框架,小到语言的用词炼句,甚至连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他都一一给予批评指正,让我禁不住为自己的马虎和疏忽而羞愧不已。在此谨向张老师致以我最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还要向将我引入文艺学之门的胡山林教授表达我最真挚的感谢!正是本科期间胡老师的那门《文学欣赏导引》课程,让我对文艺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也就是在那时决定了自己考研的方向。读研期间,胡老师亦是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切与指导,让我时常为他那种良师益友般的真诚与慈爱而感动不已。此外,也非常感谢耿占春教授、金惠敏教授、萧开愚教授、付民之教授、张清民教授、伍茂国教授等对我的悉心教育和培养。老师们各有千秋的教学风格令我深受其益、大启心智,唯恨自己悟性过于驽钝,辜负了老师们的一片厚爱和殷切希望。在此,我要向诸位老师深深地鞠上一躬,并诚挚地道一声:“各位老师辛苦了,谢谢你们的教诲与指引!”
三年来,同样给予我深切地关怀和帮助的,还有伴我一路走来的同窗们,绿荫下、草坪上、花园里、课堂上……处处都是我们相识、相知、相携的见证。感谢我的同学李宁莎、李又芳、张会平、江鑫、智源、郭广新、赵长亮、王俊杰、苏玉玺、郭平、刘威威、刘娜、徐黎,是你们让我充分感知到友情的纯真与美好,与我共同遨游于文艺学神圣而又厚重的知识殿堂,一起将年轻的笑声洒向无悔的青春岁月。认识你们,真的很好!
另外,还要感谢我的三位室友:孙娟娟、刘婷和杨少华。我们虽然不是一个专业,54
后 记
可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业上,她们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关爱、鼓励与帮助。永远也不会忘记我们一起奋笔疾书、熬夜写论文的日子,更不会忘记我们激烈地争论、互评互改的时光,这都是值得我用一辈子去珍藏的幸福记忆!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们就是一家人,永远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最后,我还要感谢参与毕业论文评审的各位老师,十分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抽空来组织和指导我的论文答辩!
谢丽娟 2011年4月 55
下载地址:差异与汇通——论叶维廉比较诗学“传释”之美学思想72.Doc
【】最新搜索
差异与汇通——论叶维廉比较诗学“传释”之美学思想
光纤通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18
2007年南苑小学艺术教育工作总结
第四周第2课时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2)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PPT模板_图文
搜书吧
营改增参考文献29
欧洲重新审视极右团体
区域数字医疗信息化成热点
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流和互动,即社会关系
本文关键词:接续历史的整体之思——浅析叶维廉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4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64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