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散》的复调特征解读
本文选题:《消散》 切入点:复调理论 出处:《西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圭亚那是加勒比地区第一个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在圭亚那六个主要民族中,华人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消散》是圭亚那驻中国大使戴维·达比丁的长篇小说。这位外交官同时也是一位小说家、诗人、评论家,曾在剑桥大学研读英国文学,在伦敦大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从牛津大学博士后毕业后,戴维·达比丁在英国华威大学任教授。他已出版七部小说、三本诗集,作品曾获“剑桥大学奎勒·库奇创作奖”“英联邦奖”,被认为是加勒比诺贝尔文学奖的“萨布嘎奖”。达比丁长年笔耕不辍、创作颇丰,《消散》就是他上世纪90年代完成的一部力作。戴维·达比丁在《消散》中展现了他独特的写作手法,在他后来的作品中以多种形式重复出现,因此,对于《消散》中的这种复调模式的认识不仅使读者对戴维·达比丁的小说《消散》更好的了解,而且对于达比丁其他小说的结构以及重新评价也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促进更多他的作品在中国的研究,加强中国和圭亚那文化艺术的交流以及为中国与拉美地区整体合作提供了文化条件。本文以戴维·达比丁的《消散》为文本,以巴赫金和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的复调小说理论的特征为理论依据,主要分析了《消散》中体现出的复调式的新型作者立场和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对《消散》中复调式的大型对话,特别是体现在小说结构和人物关系中的大型对话、《消散》中小说人物话语和内心独白中存在的微型对话以及复调式的微型对话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探索。本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消散》具有典型的复调特征,而且这种复调特征使小说呈现出多元性、开放性和对话性。
[Abstract]:Guyana was the first country in the Caribbean to establish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us, among the six major peoples of Guyana, The Chinese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tory. Dissipation is a novel by David Darpidine, Guyana's ambassador to China. The diplomat is also a novelist, poet, critic, who studied English literature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He earned a doctorate from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After graduating from Oxford, David Darbinin was a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in England. He has published seven novels and three anthologies of poetry. His work has won the "Quayle Kuchi Award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and the "Commonwealth Award", 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Sabuca" of the Caribbean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dissipation" is a masterpiece he wrote in the 1990s. In "dissipation", David Darbinin shows his unique writing techniques, which are repeated in many forms in his later works, s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polyphonic pattern in dissipation not only gives reader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David Darpidine's novel dissipation, but also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structure and re-evaluation of other novels. To promote more research on his works in China,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and artist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Guyana, and to provide cultural conditions for the overal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Latin America.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lyphonic novel theory put forward by Bakhtin and his Poetics of Dostoevsky,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new author's position and the protagonist's self-consciousness embodied in "dissipation". Especially the large-scale dialogue embodied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nove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racters, the micro dialogue in the discourse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inner monologue in the novel, and the social problems reflected in the polyphonic miniature dialogue are explored. It is concluded that dissipation has typical polyphonic characteristics. Moreover, this polyphonic feature makes the novel pluralistic, open and conversational.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77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霖;建立适合高师特点的复调教学体系[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徐德;;中国有传统复调音乐吗?——《中国传统复调音乐》编后随记[J];人民音乐;2008年06期
3 ;2012全国音乐艺术院校第三届复调音乐第二届管弦乐配器学术研讨会[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4 张旭冬;20世纪复调学科的创新成果——于苏贤教授《20世纪复调音乐》述评[J];人民音乐;2002年09期
5 杨琳桦;“对话”还是“对位”——论复调类型的美学适用性及其发展的现代维度[J];国外文学;2002年03期
6 张旭冬;《20世纪复调音乐》(于苏贤著)[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刘进军;以主调与复调配套训练强化钢琴教学[J];中国音乐学;2003年04期
8 莫嘉丽;;试论《突然我记起你的脸》的复调艺术[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王伟;;正确理解和运用“复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10 辛丰年;;遥听19世纪末“大复调”[J];视听技术;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永平;;研究生“现代复调音乐”课程教学略论[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胡筱铮;;对当代复调教学的几点思考[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吕军辉;;国内七本复调教材的教学体会[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田艺苗;;试论复调公共课教学[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孙博;;简析专业课复调教学与共同课复调教学[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龚佩燕;;《浅谈复调教学中初学者容易混淆的概念》[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印真;;关于复调共同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龚晓婷;;二十年来中央音乐学院复调教学之我见[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马玉峰;;分析为主 写作为辅——音乐表演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复调公共课教学的一点建议[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李吉提;;受益于技术理论课间的横向沟通[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赵富荣;细节 复调 哲理 诗性[N];文艺报;2014年
2 古驰;执拗于复调合唱的“学者”歌手[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3 木心;《南平红荔》的复调和共鸣[N];中国电影报;2012年
4 刘晗;倾听离别的复调哀歌[N];文汇报;2013年
5 祁斌斌;中央院学生复调音乐会颇具新意[N];音乐周报;2006年
6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陈芸;时间的复调[N];文汇报;2012年
7 解tB;新一代的接力 传统与时代的“融合”[N];中国艺术报;2014年
8 陈曦;用“复调”思维解析曹禺接受史上的矛盾现象[N];文艺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项霄;论《群山回唱》的复调[D];广西大学;2015年
2 方林;巴赫复调钢琴作品合唱性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6年
3 唐碧聪;传统对位技法在当代作品的新形态[D];中国音乐学院;2016年
4 武楠;苍茫厚土的生命悲歌[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年
5 王晶;多风格复调在中国新音乐中的应用[D];武汉音乐学院;2016年
6 班允沛;西方复调技法在中国20世纪音乐作品中的运用[D];吉林艺术学院;2016年
7 张彬彬;现代形式语言解读[D];南京艺术学院;2016年
8 刘平阳;众声喧哗的北平—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复调叙事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6年
9 胡冰亚男;论肖邦叙事曲中的复调元素及其演奏[D];山西大学;2016年
10 王玖玲;鲍罗丁复调创作技巧探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7年
,本文编号:16790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679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