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学与帝国政治——伍尔夫作品中的优生叙事
本文选题:弗吉尼亚·伍尔夫 切入点:优生叙事 出处:《外国文学评论》2017年03期
【摘要】:本文通过解读伍尔夫的日记、书信、传记,考证她未曾生育这一史实与英国当时盛行的优生学之间的关联,并结合伍尔夫的小说和随笔,挖掘其中较为隐匿的优生叙事策略及政治动机,进而探究优生学如何被挪用到帝国政治中成为规训异己的政治话语。伍尔夫通过文学叙事手段揭示了大英帝国利用优生学对所谓的精神病人、下层阶级和其他族裔的规训,再现了对待优生学的不同观点在当时社会所引发的话语交锋,展示了她对优生学的反思和对大英帝国统治的批判。
[Abstract]:By interpreting Woolf's diaries, letters, biograph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act that she never had children and the eugenics prevailing in England, and combines Woolf's novels and essay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hidden narrative strategies and political motives of eugenics, and then explores how eugenics is misappropriated into imperial politics as a political discourse of discipline and dissent.Woolf reveals through literary narration the British Empire's use of eugenics to discipline the so-called mental patients, the lower classes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and reappears the discourse confrontation caused by the different views on eugenics in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It shows her reflection on eugenics and her criticism of British imperial rule.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BWW043) 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科项目“新历史主义视域下的弗·伍尔夫‘新传记’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481号)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6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慧仁;伍尔夫“文学是一个整体”的含义[J];福州师专学报;2000年05期
2 吕洪灵;走出“愤怒”的困扰——从情感的角度看伍尔夫的妇女写作观[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3期
3 王鹏;调和之笔:寻求对立中的统一——伍尔夫《幕间》解读[J];理论学刊;2004年09期
4 李晓文;;试论伍尔夫的日记文学[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朱艳阳;;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征[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年01期
6 杨莉馨;;20世纪以来伍尔夫汉译与研究述评[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崔海妍;;新时期伍尔夫研究述评[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04期
8 陈剑飞;;伍尔夫的屋子(外二首)[J];西湖;2006年08期
9 刘海燕;;一旦写作生涯被思想照亮——由伍尔夫谈起[J];作品;2007年07期
10 赵慧;申彦霞;;伍尔夫研究评析[J];长城;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璐;;无韵诗章: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吕雪梅;;解话中画,理文中纹 解读伍尔夫《海浪》中的立体主义叙事实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陈静;;挖掘人物背后的隧洞——评弗·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意识流技巧[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武炳新;流动着的伍尔夫[N];中国邮政报;2002年
2 杨莉馨;贝尔绘画艺术对伍尔夫小说的影响[N];文艺报;2012年
3 刘鹏凯;充满诗意的写作[N];海南日报;2004年
4 阎立 孔德琴(作者单位分别为合肥工业大学、淮南师范学院);从《简·爱》到伍尔夫[N];光明日报;2004年
5 张慧仁;西方的另一种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刘乃银;新发现的伍尔夫笔记与英国批评界[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陆建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外国文学评论》主编;我理解的阅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孔亚雷;我们的奋斗[N];文艺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红梅;伍尔夫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6年
2 吕洪灵;情感与理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毛继红;寻找有意味的形式[D];河南大学;2002年
4 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燕婷;伍尔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陈钦;论伍尔夫小说理论中的真实观[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玲;伍尔夫与张爱玲女性主义创作比较研究[D];伊犁师范学院;2015年
4 侯郅s
本文编号:1722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722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