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为心声:美国三波女性主义浪潮中妇女的呐喊
本文选题:女性身份 + 三波女性主义浪潮 ; 参考:《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时尚,是束缚女性的镣铐,还是解放女性的钥匙?在美国历经的三波女性主义浪潮当中,时尚又扮演了何种角色?本文通过对以往的美国时装杂志等视觉媒体资料进行实证研究,创新性地以当时代的时尚服饰为切入点,将其视为文化表征并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形象进行解构,旨在结合美国三波女性主义浪潮的历史背景探讨时尚与女性主义(尤其是女性身份)的内在联系。针对第一波女性主义浪潮,本文着重对比了真女性与新女性的形象,从形象转变中分析被重新定义的女性身份及其成因和影响。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中涌现的“女性奥秘”揭示了女性的身份困境,女权主义者的鼓励也激发了女性对男女平权强烈渴望。而在民权运动、反主流文化运动等活动的交相辉映下,女性也渴望展示自己的女性性征。本文注意到,二者的矛盾和角力也推动着平等和性征平衡为特征的集体身份的不断强化。本文还分析了第三波女性主义浪潮中日趋现代化的女性形象,一方面基于流行文化展示出强烈的个性特色,并切实通过时尚穿着、艺术表演等宣示女权主张,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数码女孩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中自我展示时尚,但是对女权二字讳莫如深。这种差异与当下的女权主要议题相结合,展现了女性身份诉求的多样化趋势。在辩证认识身份和时尚的矛盾性后,本文发现在美国的三波女性主义浪潮中,服饰等时尚表现形式都曾为女权主义者代言,承载特定时代女性的身份诉求和转变,并吹响了声援女性解放的先锋号角。由此,本文得出结论:女性主义可以与时尚共存,两者并非一分为二的对立面。同时,时尚与女性的身份认同密切相关,可以充当体现身份的媒介。
[Abstract]:Fashion, is the shackles of women, or the key to the liberation of women? What role does fashion play in the three waves of femin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Through the empirical study of the past visual media materials, such as American fashion magazines, this paper innovatively regards fashion clothing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regards it as a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and deconstructs the female imag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fashion and feminism (especially female identity) in the light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three waves of femin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view of the first wave of feminis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images of real women and new women, and analyzes the redefined female identity and its causes and influ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e transformation. In the second wave of feminism, the "mystery of women" reveals the plight of women's identity, and the encouragement of feminists also arouses the strong desire of women for equal rights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anti-mainstream cultural movements and other activities, women are eager to show their female sexuality. This paper notes that the contradictions and struggles between the two also promote the strengthening of collective identity characterized by equality and sexual balance.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modern female image in the third wave of feminism. On the one hand, it shows strong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popular culture, and practically declares the idea of women's rights through fashion dress, art performance and so on. Independent digital girls, on the other hand, are keen to showcase their own fashion on social media, but are secretive about women's rights. This difference, combined with the main issues of women's rights, shows the trend of the diversity of women's identity demands. After dialectically recogniz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dentity and fashion, this paper finds that in the three waves of femin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fashion forms such as clothing have been endorsed by feminists, bearing the identity demands and changes of women in a specific era. It also sounded the vanguard horn of solidarity with women's liber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feminism can coexist with fashion, and the two are not the opposite of one another. At the same time, fash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dentity of women and can act as a medium to reflect identity.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71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军宁;温元凯;郑也夫;仲大军;蔡德诚;;从“第三波”看世界——关于《第三波》引发的评说[J];粤海风;1999年02期
2 王彦雨;;科学的社会研究的“第三波”理论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年04期
3 饶勇;;网络文学:文学发展“第三波”[J];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2003年00期
4 ;《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与中国情境》[J];博览群书;1999年03期
5 魏天真;后现代语境中的女性主义:问题与矛盾[J];外国文学;2005年05期
6 胡志红;胡nInI;;走向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生态女性主义对女性主义的生态解构与重构[J];当代文坛;2013年05期
7 崔筱溪;;澳大利亚女性主义评介[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07期
8 邱仁宗;女性主义哲学述介[J];哲学动态;2000年01期
9 刘小平;;目标的窘困与意义的迷失——对女性主义及其文学的反思[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10 魏天真;自陷囹圄的女性主义[J];文艺争鸣;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恒;;直面审度“第三波”[A];江苏省科社学会2000年会议论文[C];2000年
2 饶勇;;网络文学:文学发展“第三波”[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3 方汉文;;“第三波现代化”与“辩证理性”[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邢冬梅;;女性主义、客观性与科学大战[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5 畅引婷;;符号运用策略对女性主义传播效应的影响——以父权制概念的意义阐释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姜云飞;;“人”的概念:来自女性主义的新解[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7 曹剑波;;具有政治色彩的知识论:女性主义知识论[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赖夏菲;;《猫眼》:女性主义和量子力学的完美共鸣[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徐敏榜;Stephen-Cran James;;Perspective Pattern-Making:The observation from 2D to 3D applied within fashion designand design education[A];2012实践大学设计学院国际设计学术与创作研讨会——失序中的秩序论文集[C];2012年
10 Sandy Laing;;Implicit values within of an introductory project for fashion students[A];设计中求设计2008国际设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泰证券 周林;第三波行情有望展开[N];中国证券报;2014年
2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 常修泽;中国面临“第三波转型”[N];北京日报;2010年
3 记者 朱丽华;银行间利率飙升形成三波冲击[N];深圳商报;2013年
4 南京银行 习倩 龚洁;抗跌性渐失 城投债或面临三波冲击[N];中国证券报;2013年
5 民族证券 徐一钉;第三波攻势或至2635点[N];中国证券报;2013年
6 宗鹤皋;第三波消费潮即将到来[N];江苏经济报;2007年
7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 王自力;美元继续强势将引爆全球第三波危机[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8 秦洪;第三波行情或看基金脸色[N];证券时报;2008年
9 谢樱;“生鲜”电商会否成为第三波蓝海?[N];中国信息报;2014年
10 小多;等待新小版第三波行情的走出[N];华夏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丽;女性主义法学的自我反思与重构[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怡菲;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性别反思[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3 邢桂敏;1900-1981年的中东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 朱晓映;[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桦桢;第二次浪潮之后[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胡传荣;国际关系的女性主义观照:权力、冲突与发展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刘笑言;走向关怀[D];吉林大学;2013年
8 许庆红;性、政治与诗歌理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陈英;性别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姜子华;女性主义与现代文学的性别主体性叙事[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莎;衣为心声:美国三波女性主义浪潮中妇女的呐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年
2 邝永辉;一类带自相容源的三波方程:(?)-穿衣方法及其解[D];郑州大学;2014年
3 顾玉朋;《大众文化中的女性主义》(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D];郑州大学;2017年
4 孙云龙;论网络自制剧中的女性主义[D];广西师范学院;2017年
5 李书雯;《灿烂千阳》中的文化女性主义分析[D];辽宁大学;2017年
6 王琛;新世纪以来女性主义图书在中国的出版及传播要素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素欣;男性角色的缺失与存在-《小妇人》的女性主义分析[D];河北大学;2014年
8 艾亚南;《女洗手间》中女性空间的阐释[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张倩;从女性主义叙事学来解读《欢乐之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潘才华;贝蒂·弗里丹的女性主义法学[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935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793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