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和性”与果戈理的创作理念
本文选题:东正教 + “聚和性” ; 参考:《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摘要】:作为俄国19世纪上半期最有影响的作家、剧作家和思想家,果戈理站在普希金留下的位置上,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的民族性传统,开创了俄罗斯文学的"果戈理时代"。他的创作对其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等世界级文学巨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的代表作《死魂灵》和《钦差大臣》始终被视为俄罗斯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在不断为世人所熟悉的同时,成为俄罗斯文学中许多创作的重要源头。长期以来,对果戈里的创作,人们多囿于考究其现实主义倾向、艺术特色、美学思想和宗教人道主义。而其实,"聚和性"作为东正教的核心教义和"根植于信仰之物",更是果戈理创作的精神依托,它是果戈理创作中的"博爱"之根和"含泪之笑"的美学之源,亦是果戈理笔下通向灵魂复活的"天梯"。
[Abstract]:As the most influential writer, playwright and thinker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in Russia, Gogol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Pushkin's national tradition and started the Gogol era of Russian literature, standing in the position left by Pushkin. His work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world class literary giants such as Dostoevsky and Tolstoy, and his masterpieces, the Dead Souls and the Minister of Imperial mischief, were always regarded as classics in Russian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creation in Russian literature. For a long time, people confined themselves to his realistic tendency,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esthetic thought and religious humanitarianism. In fact, as the core doctrine of Orthodox religion and "rooted in belief", "gathering and sex" is the spiritual basis of Gogol's creation. It is the root of "fraternity" and the source of aesthetics of "smile with tears" in Gogol's creation. It is also Gogol's "ladder" leading to the resurrection of the soul.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研究”子项目“‘聚和性’与俄罗斯文学经典”(15ZDB092)
【分类号】:I5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洪波;老子的“道”与果戈理的“道”——中俄文化对话的一种途径[J];俄罗斯文艺;2003年03期
2 周翼南;果戈理的启示[J];湖北财税;2003年19期
3 李勉;;果戈理《外套》结尾的荒诞手法[J];文学教育(上);2007年09期
4 ;果戈理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将在哈尔滨举行[J];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06期
5 本刊编辑部;;纪念果戈理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讯[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6 ;纪念果戈理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J];俄罗斯文艺;2009年01期
7 孙郁;;果戈理之音[J];博览群书;2009年03期
8 蓝英年;;访问果戈理故居[J];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05期
9 玛·米哈伊洛娃;于正荣;;1902年和1909年果戈理周年纪念的评论综述[J];俄罗斯文艺;2009年03期
10 夏忠宪;;“Пошлость”考辨——重读果戈理[J];俄罗斯文艺;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任光宣;;儒家思想的遥远回声——果戈理的《与友人书简选》与孔孟思想[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胡书义;;苦笑·讥笑·冷笑——果戈理、谢德林和托尔斯泰讽刺艺术的比较[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余一中;果戈理及《回忆果戈里》的“真实面目”[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王维;果戈理最后的时日[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张建华;果戈理的文化保守与政治反动[N];学习时报;2007年
4 高莽;泪痕悲色 振其邦人[N];人民日报;2009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迟润林;俄罗斯不满“夹生饭”博物馆[N];中国文化报;2009年
6 钱中文;缘分如影[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顾钧;果戈理·鲁迅·俄国文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9年
8 鹿希;《同名》——身份与适应[N];文艺报;2006年
9 李我;疼痛的抵达[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10 海冰;来自加尔各答的哈姆雷特[N];文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汪海霞;身背十字架的道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连丽丽;果戈理的象征世界[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顾冬梅;果戈理作品中的异化主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曦;果戈理的个性化戏剧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4 徐贺;果戈理早期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叙事结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程慧;比较视野下的果戈理讽刺风格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6 陈琴;荒诞世界的现实审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南冰;果戈理小说中的怪诞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8 高付真;中国现代批评家眼中的果戈理(1919-1949)[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许田田;果戈理的宗教思想[D];河南大学;2014年
10 司亚萍;果戈理的叙事艺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317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831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