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女性小说家笔下的聚会——以《达洛维夫人》与《追爱》为例
本文选题:《达洛维夫人》 + 《追爱》 ; 参考:《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年02期
【摘要】:《达洛维夫人》与《追爱》代表了20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家对英国文学传统中聚会主题的继承与反叛。它们表明,随着英国社会生活和阶级结构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变动与重组,聚会不再扎根和局限于稳固的上层阶级,而是包容和混杂了不同的阶级话语。这使聚会中的女性处在一种极为尴尬的状况,既受到本阶层内部性别等级的压制与压迫,又面对着来自不同阶层的"挑唆"与挑战。与此同时,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分离也愈加明显。这主要是指,女性寄寓于家庭聚会中的情感诉求和浪漫情调与由男权话语主导的社会生活中的麻木状态和功利主义之间的冲突日渐激化。于是,聚会活动对于女性来说便具有了双重意义:同时成为抗争和退缩的场地。
[Abstract]:Madame Dalloway and chasing Love represent the succession and rebellion of the 20th century English female novelists to the theme of gathering in the English literary tradition. They show that with the change and reorganization of the social life and class structure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s, the gathering is no longer rooted and confined to the stable upper class, but contains and confuses different class discourse. This makes the women in the gathering in an extremely embarrassing situation, being suppressed and oppressed by the gender hierarchy within their own class, and facing "incitement" and challenge from different strata. At the same time, the separation between private space and public spac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is mainly means that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emotional appeal and romantic appeal of women in the family gathering and the numb state and utilitarianism in the social life dominated by male-dominated discourse is intensifying day by day. As a result, party activities have a dual meaning for women: both as a venue for protest and retreat.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玉侠;赵英俊;;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立统一[J];名作欣赏;2007年06期
2 赵秀丽;;评《达洛卫夫人》的叙事连接艺术[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3 陈进云;;《达洛卫夫人》中的二元共存意识[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王艺;胡燕慈;;论《达洛卫夫人》的文学现实性[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5 白丹丹;;解读《达洛卫夫人》中的迷惘与探寻[J];南都学坛;2010年04期
6 雷榕;安杨;;析《达洛维夫人》中的“存在瞬间”(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6期
7 张琪;;从天堂到地狱——解析《达洛维夫人》中的“What a lark!What a plunge!”[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14期
8 严璐;;《达洛卫夫人》中的生死主题的空间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年07期
9 宋阳明;张晓红;;诗意小说《达洛卫夫人》[J];文教资料;2009年09期
10 刘甜;;《达洛卫夫人》汉译中语气词的妙用[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曼;;《达洛维夫人》的隐喻悖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龙明云;“一定要让达洛村富起来!”[N];凉山日报(汉);2009年
2 谢炜;记住爱 记住时光[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张丹平 吉史尼古;昔日“重灾区” 今朝“平安乡”[N];凉山日报(汉);2006年
4 刘戈;文明因何失落[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5 袁楠;奥斯卡奖带旺两种《时时刻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6 日瓦戈;危机中的女人[N];中国妇女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管淑红;《达洛卫夫人》的系统功能文体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佟佟;心灵的呼唤——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主要人物内心世界解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万永芳;论《达洛维夫人》人物的异已性和主题的统一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郑锦虹;《达洛维夫人》中视角的意识形态性研究[D];鲁东大学;2007年
4 孔素萍;《达洛卫夫人》中“房中天使”解读[D];山东大学;2013年
5 宫凌飞;《达洛维夫人》的继承与发展[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殷华;《达洛卫夫人》中的对立与同一[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范晨;互文语境下达洛卫夫人形象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莎;文本交织中的主题变奏:《达洛维夫人》、《时时刻刻》及其同名电影的互文叙事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9 谢烨;《时时刻刻》与《达洛维夫人》之互文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胡治娥;论《达洛维夫人》中的双重叙事技巧[D];河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246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924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