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中的尼采哲学主题及其批判

发布时间:2018-05-28 18:28

  本文选题:尼采 + 昆德拉 ; 参考:《浙江学刊》2017年03期


【摘要】: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贯穿了尼采"永远回归"的哲学思想以及关于"轻与重"的哲学主题。尼采致力于解构形而上学,但他关于"永远回归"和"超人"的哲学思想在根本上也是一种形而上的构想。从"超人"哲学立场出发,尼采不关心"人如何得以保存"的问题,而只关心"人怎样才被克服"的问题。但昆德拉作为小说家却更关心荒谬的生存境遇中平凡个体的命运,并对他们的遭遇寄予同情。小说通过对三个面对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的主人公命运的描绘,以间接的方式揭示了尼采"永远回归"和"超人"哲学的形而上本性,并对之做出了批判性的回应。这三个人物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或许能够被视为未能完全实现的"超人"哲学的可预见性后果——人生成为一张永远无法成形的"草图"。
[Abstract]:Milan Kundera's novel the unbearable Light in Life runs through Nietzsche's philosophical thought of "everlasting return" and the philosophical theme of "light and heavy". Nietzsche is committed to deconstructing metaphysics, but his philosophy of "return forever" and "Superman" is also a metaphysical idea. From the standpoint of "Superman" philosophy, Nietzsche does not care about the question of how man can be preserved, but only the question of how man can be overcome. But Kundera, as a novelist, cares more about the fate of ordinary individuals in absurd circumstances and sympathizes with them. By depicting the fate of the three protagonists facing the irresistible historical trend, the novel reveals indirectly the metaphysical nature of Nietzsche's philosophy of "Forever return" and "Superman" and makes a critical response to it. To a large extent, the fate of these three characters may be seen as the predictable consequence of the incomplete "Superman" philosophy-that life is a "sketch" that can never be shaped.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分类号】:B516.47;I565.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立人;尼采哲学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0年02期

2 严春友,杜中臣;评尼采关于人的本质与自由的学说[J];武钢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3 刘守旗;尼采:一个奇特的大人物——为纪念尼采逝世100周年而作[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闵抗生;二十世纪尼采在中国的传播[J];新文学史料;2001年04期

5 刘守旗;尼采:当代最重要的道德哲学家[J];北方论丛;2001年04期

6 吴晓樵;;“尼采在中国”接受研究的新收获 评成芳编《我看尼采——中国学者论尼采(1949年前)》[J];博览群书;2001年07期

7 梦海,田吉述;人性的,太人性的——论尼采的人道主义及其现代意义[J];长白学刊;2002年04期

8 宗成河;评刘小枫的尼采解读[J];浙江学刊;2002年05期

9 杨俊;尼采的认识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8期

10 万叶,叶永元;解读尼采 感悟尼采——张扬人的勃勃生命力和创造力[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陈宁宁;;尼采对王国维与陈铨的影响[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2 李建梅;;后尼采哲学与翻译研究[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3 袁荻涌;;郭沫若与尼采[A];郭沫若研究(第十一辑)[C];1996年

4 耿开君;;战争理论中的尼采主义[A];第四届全国军事技术哲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3年

5 左怀超;;静观与生成——对朱光潜尼采观的一种解读[A];东方丛刊(2000第4辑 总第三十四辑)[C];2000年

6 闵抗生;;郭沫若与尼采[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三聿;尼采:一个需要解读的人[N];中国邮政报;2001年

2 詹妮弗·芮特娜-罗森哈根(Jennifer Ratner-Rosenhagen);先得我心的尼采:一个美国故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李成;时光流逝 尼采永存[N];光明日报;2013年

4 徐强 易佑民;尼采哲学对当今创新教育的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安徽大学 徐强 易佑民;尼采哲学 对当今教育的启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6 王岳川;思想史上的“尼采症候”[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7 范方俊;尼采与《人性的,太人性的》[N];光明日报;2006年

8 金寿铁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学界尼采研究透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张蕾;深交秋冬音乐季开幕 交响乐诠释尼采哲学[N];音乐周报;2005年

10 戴本刚;一束流向黑暗的火焰[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甘霖;尼采的“苏格拉底问题”[D];吉林大学;2016年

2 院成纯;论尼采的生命学说[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3 安晓东;尼采遗忘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4 宋海勇;人的自然化[D];吉林大学;2010年

5 宗成河;早期尼采的政治哲学[D];复旦大学;2004年

6 朱彦明;尼采的视角主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王学谦;酒神狂歌与刑天之舞[D];吉林大学;2011年

8 黄怀军;中国现代作家与尼采[D];四川大学;2007年

9 施锐;德意志“希腊想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王彬;启蒙与人的问题[D];山东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扬阳;试析尼采超人概念中体现的基本艺术观念[D];浙江大学;2011年

2 王永崇;尼采的悲剧与悲剧的尼采[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云海;解析尼采价值学说的来源[D];西南民族大学;2013年

4 刘慧;中国现代思想家对尼采哲学的解读[D];河北大学;2015年

5 丁盈莉;尼采身体美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琳琳;论尼采对“敌基督者”的批判[D];山东大学;2015年

7 王殿夏;尼采“永恒轮回”学说的演变探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

8 邢佳慧;尼采身体审美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王德俭;骆驼、狮子与孩子[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10 李菡萏;尼采艺术拯救思想探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9477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19477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1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