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族裔、文化与华裔父权正面形象的动态建构——论华裔美国诗人李立阳的寻父诗学

发布时间:2019-04-16 19:06
【摘要】:华裔美国诗歌创作始于19-20世纪之交,在20世纪80年代凸显其张力与影响力。很多华裔美国诗人的诗歌已登堂入室,成为美国文学经典。其中诗人李立阳的作品颇受美国文坛关注,他的诗集广为人知,多首诗编入美国中小学教科书以及其他美国诗集。在他的作品中,父亲是他作品的书写主题。父亲在李立阳的写作中,既是现实的存在和感情的依托,同时也是超验的存在,更是一种美学的实践。笔者通过对李立阳寻父诗学的剖析,向读者呈现作者如何以"父亲"为创作主题,真实阐述华人族裔性;同时分析李立阳如何通过对多元文化的有机融合而动态构建华裔父亲正面形象的创作过程。
[Abstract]:The creation of Chinese-American poetry began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 showing its tension and influence in the 1980s. The poems of many Chinese-American poets have become classic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mong them, Li Liyang, a poet,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American literary circles. His poems are well known, and many poems are included in America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xtbooks as well as other American poetry collections. In his work, father is the subject of his writing. In Li Liyang's writing, his father is not only the real existence and emotional support, but also the transcendental existence as well as an aesthetic practic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 Liyang's poetics on seeking father, the author presents to the reader how the author took the theme of "father" as the creative theme to truly expound the ethnic origin of the Chinese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it analyzes how Li Liyang dynamically constructs the positive image of Chinese father through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multiculturalism.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跨界与融合: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华裔美国诗歌创作主题研究”(13WLH58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当代华裔美国诗歌创作主题研究”(15YJC752041)
【分类号】:I712.0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琼;维尔纳·索勒斯教授在南京作关于美国族裔文学与美国文化研究的讲座[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3期

2 邹威华;;论斯图亚特·霍尔“族裔散居美学”[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3 张琼;;族裔界限的延展与消散:《手绘鼓》[J];外国文学;2009年06期

4 刘喜波;;管窥美国族裔文学中的人物姓名缺失现象[J];理论观察;2010年05期

5 许双如;;族裔、文化身份追寻中的超越与传承——从任璧莲的《爱妾》说起[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刘葵兰;黄桂友;;族裔文学研究中的全球视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家黄桂友教授访谈录[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郑有利;;颠覆与重建——评《美国在心中》表现的族裔反抗[J];科技信息;2011年31期

8 王卓;;边缘地带的先锋:美国族裔文学语境中的美国非裔文学[J];山东外语教学;2012年06期

9 杨博;;吉洛伊族裔散居文化理论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10 ;菲律宾国父黎刹族裔首次回乡谒祖[J];八桂侨史;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施琳;马迎雪;;当前美国的族裔冲突及其多样化应对机制研究[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杜枫;李志刚;;中国城市的非洲族裔区经济:以广园西路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 泓;美国的族裔格局与族裔政策刍议[N];学习时报;2005年

2 施琳 马迎雪;美国是如何处理族裔冲突的[N];中国民族报;2011年

3 一娴;正确对待族裔身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4 王悠然 编译;新西兰族裔间不平等状况加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施琳(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美国人的族裔观[N];中国民族报;2001年

6 田建明;回避“民族”的美国民族政策[N];中国民族报;2007年

7 高原;糖尿病高发族裔祸首并非遗传[N];人民日报;2007年

8 刘力达;法兰西:“隐性”的民族与“显性”的民族问题[N];中国民族报;2010年

9 赵琼;谁动了我的课本?[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10 ;华媒吁联手抗争“逆向歧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增美;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爱民;美国多元文化主义起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远;散居族裔对原居国外交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0年

2 程云凤;城市多族裔共存视角下的新加坡住房民族一体化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3 杨玉萍;非白族裔文化身份的困境与追求—对扎迪·史密斯三部小说的解读[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张恩昭;族裔身份的疏离与认同—莫里森小说中黑人女性形象解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5 董梅;扎迪·史密斯《白牙》中的离散族裔家园[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6 袁巍;二十世纪后期印第安族裔文学与母题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孟睿;论后“9·11”小说的多重主题意蕴[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8 葛静静;散居族裔在现居国的政治参与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年

9 郑毅;散居族裔批评视域下的《梦娜在希望之乡》[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潘睿;超越族裔性:李立扬诗歌的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590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4590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b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