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间接引语、表达转换与辩证张力:《米德尔马契》心理描写翻译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19 16:36
【摘要】:乔治·爱略特创作的《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是一部享有盛誉的英语小说,其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深刻入微,受到了诸多评论家的赞美。作者在书中频繁运用了自由间接引语(FID)的叙事手段,促使人物与叙述者的声音达到融合的独特状态,从而激发读者的“批判性同情”。过去二十多年中,作为一种重要的叙事技巧,自由间接引语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及研究。翻译学领域,一些学者也开始从文体学及叙事学的角度对自由间接引语展开研究。《米德尔马契》的汉译本由项星耀译出,于1987年出版。本文从叙事学和文体学的角度,采用描述方法来研究译者如何转换和处理文本中的自由间接引语。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观察到,一方面,译者对文体特征高度关注,极大地保留了自由间接引语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他也不断对这些形式元素进行调整和转换,以求译出自然、清晰、流畅的译文。在翻译自由间接引语的过程中,译者的保留与转变策略到达了一种平衡状态。在讨论英语小说中自由间接引语的翻译问题时,国内一些学者高度关注形式对等,批评翻译不够重视文体特征。本论文首先强调翻译中存在“表达转换”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学者的这一批评趋势进行了反思,认为批评者忽视了译者在个人翻译习惯和审美的影响下所做出的选择。基于对《米德尔马契》汉译本的分析,本论文指出,翻译过程始终受到一种辩证张力的影响,即译者要不停做出选择,对文体特征等元素进行保留或是转变;在此过程中,译者也形成了自己的“翻译语言”。因此,作者首先分析《米德尔马契》唯一汉译本中对自由间接引语的处理,指出译文整体上呈现出平衡自然之感;紧接着反思近些年来学者们针对自由间接引语这一独特话语形式做出的翻译批评。本论文将分析与反思相结合,可以为文体学视角的翻译学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并促使学者及读者重新审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审美力和创造力。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561.074
本文编号:2516393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晓丹;;从学术期刊论文谈《米德尔马契》在中国的接受[J];出版广角;2016年10期
2 范利伟;;《往事与随想》在中国的翻译史实补正[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8期
3 王林;;句子上的叙事:谈自由间接话语的翻译处理[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年02期
4 廖昌胤;;《米德尔马契》的悖论自由[J];外语教学;2013年04期
5 袁英;;《米德尔马契》:伦理关怀与道德寓言[J];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01期
6 罗杰鹦;;《米德尔马契》的批评接受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5期
7 朱桃香;;《米德尔马契:外省生活研究》的叙述形式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03期
8 仲伟合;周静;;译者的极限与底线——试论译者主体性与译者的天职[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7期
9 杨斌;英语小说自由间接引语的翻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素花;乔治·艾略特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臧运红;论《米德尔马契》的情节设计和心理描写[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16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516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