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都市的魅像与“呼愁”——解读帕慕克《我脑袋里的怪东西》的伊斯坦布尔街道

发布时间:2019-08-13 08:32
【摘要】:伊斯坦布尔是帕慕克小说永恒的主角。在其第九部作品《我脑袋里的怪东西》中,帕慕克首次抽离于自己擅长刻画的西化富裕阶层视角下的伊斯坦布尔,转向关注底层民众、特别是乡下移居者的城市经验。本文试图通过主人公,定居伊斯坦布尔的钵扎小贩麦夫鲁特一生寒来暑往的行走,分析街道是如何成为都市魅像衍射的舞台的:一个充满社会隐喻的言说空间、一个乡下移民与宿主城市之间互视共存的日常位所、一个助力个体实现自我认知的灵魂场域,从而进一步挖掘伊斯坦布尔"呼愁"的现实意义,探讨受困于现代转型的传统都市的发展要义。
[Abstract]:Istanbul is the eternal protagonist of Pamouk's novels. In his ninth book, the strange things in my head, Pamouk left Istanbu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esternized rich class, which he was good at depicting, and turned to the urban experience of the underclass, especially the rural migrant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how the street has become the stage of urban glamour diffraction through the cold and summer walk of the protagonist, the Boza hawker who settled in Istanbul: a speech space full of social metaphors, a daily place where rural immigrants and host cities see each other and coexist, and a soul field that helps individuals realize their own cogni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Istanbul "sad",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ities trapped in modern transform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374.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丽明;魏李萍;;帕慕克的意义: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帕慕克的中国之行[J];国外文学;2008年03期

2 毕文娟;;论帕慕克文学创作的寻绎模式及其文化渊源[J];求索;2012年07期

3 末茶;;帕慕克的“呼愁”[J];上海采风;2007年07期

4 陈言;;小说之外的帕慕克[J];延河;2011年05期

5 昝涛;;帕慕克:政治尴尬与文化依恋[J];世界知识;2006年22期

6 高永;;诺奖得主:“媚俗”作家帕慕克[J];世界文化;2006年12期

7 刘辉;;帕慕克:审叛前的陈述(节选)[J];世界文化;2007年02期

8 阎连科;;从帕慕克到伊斯坦布尔和他的文学世界——在帕慕克先生作品讨论会上的发言[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奥尔罕·帕慕克;穆宏燕;周敏;;身份认同与文化融合——帕慕克专访[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宗笑飞;;帕慕克的忧伤[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玲;土耳其文学欲搭帕慕克“顺风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2 汪海燕;帕慕克12月面世新作是插图小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3 施宏俊邋(帕慕克作品出品人);“寻访”帕慕克[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王蕾;帕慕克:别样的色彩[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陈星男;打开帕慕克的手提箱[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6 张虎;“纯真”与“敏感”的帕慕克[N];文艺报;2013年

7 洪晓;这一切真的在帕慕克身上发生过吗[N];东方早报;2013年

8 傅小平;《白色城堡》奠定帕慕克风格[N];文学报;2006年

9 记者 孙海悦;帕慕克明年访华重要作品中文版出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10 康慨;“土耳其不反对作家,土耳其为帕慕克感到高兴”[N];中华读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虎;奥尔罕·帕慕克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晓乾;别样的爱恋—帕慕克的爱情书写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2 辛鹏宇;帕慕克作品中的“忧伤”主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李璐珂;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的文化内涵[D];伊犁师范学院;2015年

4 党任依;奥尔罕·帕慕克小说“呼愁”、废墟审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5 郑听雨;第三空间视角下奥尔罕·帕慕克作品《雪》的身份建构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6 王文婧;奥尔罕·帕慕克笔下的伊斯坦布尔城市形象[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7 秦金美;论《黑书》中的异化主题[D];青海师范大学;2016年

8 周雨薇;奥尔罕·帕慕克小说中的色彩意象与文化表达[D];南昌大学;2016年

9 李蒙;帕慕克小说中的文明冲突与对话[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王玲;帕慕克作品中的文化身份探讨[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26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526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f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