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女性自我的寻找:解读《秀拉》对《达洛维夫人》的文本喻指

发布时间:2017-03-18 00:06

  本文关键词:女性自我的寻找:解读《秀拉》对《达洛维夫人》的文本喻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莫里森的第二部小说《秀拉》,无论从创作主题,还是次要情节设置,都隐约折射出伍尔夫《达洛维夫人》的影子。二者虽属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的两位女性作家,但却始终坚持探索女性自我寻找这一主题。可以说在追寻这一主题的道路上莫里森笔下的《秀拉》正是对伍尔夫《达洛维夫人》的继承和发展。然而莫里森在继承西方经典文学作品之时保持了冷静的创作态度,她在作品中不仅融入了本民族的特性,而且表达了自己独到的看法,进一步推动了女性自我寻找这一主题的发展。因此本文以两部作品存在的异同为基础,试图揭示二者之间存在何种互文关系。喻指理论是由非裔美国文艺批评家小亨利?路易斯?盖茨创建的,通过考察非裔美国民间传说,结合西方现代语言学分析方法,旨在构建出不同于西方传统批评理论的具有非裔特色的黑人文学批评理论。文章通过运用盖茨的喻指理论,对《秀拉》和《达洛维夫人》进行互文性文本分析,旨在探讨《秀拉》如何对《达洛维夫人》进行文本喻指。论文创造性地运用文本喻指的两个方面,分别从继承性文本喻指和改写性文本喻指出发,阐释莫里森在女性自我寻找、女性友谊及男性人物设置方面对伍尔夫进行继承和深化,体现了莫里森对女性友谊和男性启示性角色在女性寻找自我过程中作用的认可,传承并延续了伍尔夫以来的女性自我追寻的主题;同时莫里森对死亡主题、自我追寻方式以及女性友谊的模式方面进行了改写,提出了她对伍尔夫作品中自杀、孤独和依赖性的女性友谊的不同见解。她作品中的人物在苦难面前很少有采取自杀方式结束生命,而是懂得如何去接受不幸继续生活。小说中,莫里森表达了自己对黑人群体联系的重视以及对互补型女性友谊的赞赏。本文通过分析莫里森对伍尔夫的文本喻指,以期更好地理解其在写作时对待西方经典的态度,以及黑人民族关于人生和死亡的看法。
【关键词】:自我寻找 文本喻指 《秀拉》 《达洛维夫人》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106.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Introduction7-17
  • Chapter One The Theory of Signifyin(g)17-27
  • 1.1 Definitions of Signifyin(g)17-21
  • 1.2 Features of Signification21-23
  • 1.3 Signifyin(g) in Literature23-27
  • Chapter Two The Signifyin(g) Bases of Sula on Mrs.Dalloway27-37
  • 2.1 Signifyin(g) on the Theme of Female Quest for Self28-31
  • 2.2 Signifyin(g) on Female Friendship31-34
  • 2.3 Signifyin(g) on Male Psychic Double34-37
  • Chapter Three The Revised Signifyin(g) of Sula to Mrs.Dalloway37-51
  • 3.1 The Revised Signifyin(g) on Death37-41
  • 3.1.1 Suicide in Mrs. Dalloway37-39
  • 3.1.2 Death in Sula39-41
  • 3.2 The Revised Signifyin(g) on the Approach to Self41-46
  • 3.2.1 Isolation in Mrs. Dalloway41-43
  • 3.2.2 Communal Connection in Sula43-46
  • 3.3 The Revised Signifyin(g) on the Mode of Female Friendship46-51
  • 3.3.1 Attachment Mode: Clarissa and Sally46-48
  • 3.3.2 Complementary Mode: Sula and Nel48-51
  • Conclusion51-53
  • References53-56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56-57
  • Acknowledgements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涛,王云;世上无人曾知晓我的玫瑰──《秀拉》中女性自我的创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李喜芬;;《秀拉》中的人名寓意与原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何淑英;;《秀拉》:毁灭与创造并存的隐喻世界[J];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晏贞;;梅德林的孩子们——对《秀拉》的别种解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年09期

5 于雷;;“残缺的兴致”——《秀拉》的格式塔解读[J];美与时代;2006年12期

6 何中芹;;悲剧之美——析《秀拉》中的悲剧人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7 刘黎;;论《秀拉》中以“性”为契机的双重颠覆[J];名作欣赏;2007年05期

8 林绪肃;;《秀拉》中原初情景探析[J];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杨新立;;人生三境——《秀拉》之克尔凯格尔式解读[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曹颖哲;;并置对照 辩证互动——《秀拉》的艺术结构分析[J];学术交流;2008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璐璐;《秀拉》与《扶桑》中大母神原型的对比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韩冬梅;死亡美学视角下的小说《秀拉》[D];齐齐哈尔大学;2015年

3 韩璐;狂欢化理论视阈下《秀拉》的解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4 刘雨薇;女性自我的寻找:解读《秀拉》对《达洛维夫人》的文本喻指[D];吉林大学;2016年

5 任晓兰;《秀拉》—一个喻指的文本[D];中南大学;2007年

6 刘亚梅;反叛的呼声:《秀拉》的拉康式解读[D];东北大学;2009年

7 池秋莹;空间视域下的《秀拉》解读[D];厦门大学;2014年

8 许晓莉;《秀拉》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安徽大学;2011年

9 余晓玲;《秀拉》中原型人物的移用[D];云南大学;2012年

10 贺家乐;托妮·莫里森《秀拉》的原型阐释[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女性自我的寻找:解读《秀拉》对《达洛维夫人》的文本喻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36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536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a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