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子》的对话理论解读
本文关键词:《土生子》的对话理论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土生子》是著名的美国黑人作家理查德·莱特的代表作之一,是美国黑人作家们为揭露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现象,批判白人掌权社会中黑人面对的恶劣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所作的最早的努力之一。理查德·莱特通过对别格命运的刻画,批判了以及资产阶级社会的丑陋和资本家的伪善。本文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读《土生子》,从对话的角度揭露出美国资产阶级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这一主题。巴赫金是前苏联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家和语言哲学家。在他的1929年出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诸问题》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对话理论的概念和思想。巴赫金认为对话是这个世界存在的前提。他认为人类生活的本质以及人类的意识都是具有对话性的,对话就是人存在的一种方式。同时,他认为一本小说的主体都是对话性的。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诸问题》中,巴赫金指出整部小说就是一个大型对话,同时大型对话内部有着体现、决定人物性格的微型对话。本论文的目的是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分析《土生子》中的对话性。通过对《土生子》中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因素的解读,本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土生子》中所有的对话因素都是为批判美国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服务的,整部小说是一部对话艺术品;另外,对话是人类的存在方式,通过对《土生子》中对话因素的分析,可以证实其高度的哲学艺术性。
【关键词】:《土生子》 对话 种族歧视 命运 统一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25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1-13
- 1.1.1 Richard Wright and His Works11-12
- 1.1.2 Richard Wright's Native Son12-13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13-14
- 1.3 Literature Reviews14-23
- 1.3.1 Studies Abroad14-18
- 1.3.2 Studies at Home18-23
- 1.4 The Structure of the Paper23-25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25-32
- 2.1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and Source of the Dialogue Theory25-26
- 2.2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alogue Theory26
- 2.3 The Implication of the Dialogue Theory26-32
- 2.3.1 The Implication of Dialogues in Dialogue Theory27-28
- 2.3.2 Dialogues in Novel28-30
- 2.3.3 The Dialog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Characters30-32
- Chapter Thre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Dialogues in Native Son32-48
- 3.1 Richard Wright's Dialogic relationship with Native Son32-37
- 3.1.1 The Dialogic Relationship between Richard Wright and Bigger Thomas33-37
- 3.1.2 Richard Wright's Influence on Native Son37
- 3.2 The Internal Dialogic Relationships in Native Son37-48
- 3.2.1 The Dialogic Relationships Macroscopically38-41
- 3.2.2 Dialog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a New African American and a Traditional One41-42
- 3.2.3 The Dialog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Black and the White42-43
- 3.2.4 The Dialog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Native" and the "Abandoned"43-45
- 3.2.5 The Dialog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Capitalists and Communists45-48
- Chapter Fou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icro-dialogue in Native Son48-55
- 4.1 Dialogic Interpretation in Dialogues48-51
- 4.2 Dialogic Interpretation in Monologues51-55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55-57
- References57-61
-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Period of Master Education61-62
- Acknowledgments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壮麟;走近巴赫金的符号王国[J];外语研究;2001年02期
2 梅兰;论巴赫金的参与性美学文论范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周泽东;;作者的命运——论巴赫金美学中的作者问题[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刘坤媛;;巴赫金“对话”理论中国化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4期
5 曾军;;后巴赫金时代的文化理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翟婷婷;;巴赫金与马克思交往思想之比较[J];太原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7 王永祥;;巴赫金的对话性美学思想[J];艺术百家;2009年04期
8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J];学习与探索;2009年05期
9 王永祥;;巴赫金的关系哲学[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5期
10 耿波;;巴赫金美学中的“聚置”诗学模式[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齐效斌;;巴赫金符号学思想初探[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3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田春凤;;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圣经诠释[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四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与俄罗斯文论家谈论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廖四平;独树一帜的巴赫金研究[N];文艺报;2009年
3 钱中文;“我们这些人实际上生活在两种现实里面”[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刘文飞;彼岸的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钱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是可以常青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钱中文;巴赫金研究的新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狂欢理论是“想像催生”的吗?[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季水河 刘中望;学术对话·学理诠释·学科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马剑;中国成就举世瞩目[N];人民日报;2001年
10 张开焱;学会在开放中封闭[N];文艺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2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3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5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济远;试论巴赫金的文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程军;巴赫金“对话”美学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3 文浩;巴赫金主体性思想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瑞煊;巴赫金主体建构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力浠;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十日谈》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6 侯春林;巴赫金对话理论与圣经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7 严静;[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8 王安捷;狂欢理论视域下暴漫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9 陈明;《土生子》的对话理论解读[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10 田盼;论《他们眼望上苍》中的狂欢化[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土生子》的对话理论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4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54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