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态视域下《月亮与六便士》的解读
发布时间:2021-03-09 10:34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是英国当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是“20世纪用英语写作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毛姆一生著作颇丰,在文学的各个领域都有所建树,长篇小说是毛姆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月亮与六便士》作为其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也作为广受争议的作品之一,无论是小说的主题还是主人公与高更之间的关系,亦或是对毛姆本身生活的反映,无不充满争议,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目光。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作者采用独特的叙事手段,借“我”之口向读者展现了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不顾世俗桎梏,毫无动摇地追求绘画理想的一生。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情世故的怪才,毛姆对人性进行深入探索。此外,他还探索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等等发人深省的问题,通过主人公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将西方人日益严重的精神危机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国内外对毛姆的研究热潮一波又一波,但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其中国外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月亮与六便士》的人物形象、主题、性别、叙事角度和心理分析等。国内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主题研究、叙事技巧、艺术特色、象征主义以及高更和小说之间的关系上,鲜少从精神生态视域去分析该作品。本文试图从精神生态视域解读该作品,结合毛姆在该作品中对于实现最终的精神自由给出的答案,探讨实现精神生态和谐的新方法。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也为当下迷惘的人们指明了方向,对积极的社会文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论文由三部分组成:引言、正文和结论。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以及简要介绍《月亮与六便士》的主要内容以及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等,进而为正文部分提出的研究思路和基本观点做铺垫。正文部分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阐述国内外学者对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及其代表作《月亮与六便士》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对“精神生态学”的理论系统介绍,提出本篇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主要介绍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失衡现象。根据“精神生态学”的理论以及鲁枢元在《生态文艺学》中的观点认为现代人的精神病症主要包括:精神的“真空化”、行为的“无能化”、存在的“疏离化”、生活风格的“齐一化”以及心灵的“拜物化”。本文则主要集中在小说中体现的主人公渐渐与人群、社会疏离、分隔的存在异化等、以及周边人生活风格的相似性、齐一性和人们以及整个社会的心灵“拜物化”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章主要分析小说中精神失衡现象背后的原因。“精神生态学”作为一门关注人与自身以及人与所处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学,在分析人们精神失衡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人本身的内在的情感生活状态,同时也应着眼于人们所处的环境。而毛姆所处的时代正值英国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时期,在这一大背景下,人们的精神常常无处安放。所以本章将从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去探讨原因,外在因素则集中在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世俗生活的束缚这两点上,内在因素则主要探讨灵与肉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意志的奴役。第四章集中阐述实现精神救赎的方法。小说主人公从一开始对世俗生活的逃离到远走巴黎到最终安居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冲突,最终在艺术中得到了灵魂救赎。不同于其他作家,毛姆由于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宗教信仰、哲学观点等,例如毛姆对于艺术宗教式的狂热以及对于灵魂的神秘崇拜,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对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与和谐给出了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本部分将从回归自然、诉诸艺术两个方面阐述实现精神救赎的方法。结论部分综述全文,总结从精神生态视域下研究《月亮与六便士》的价值,引发读者对自身的反思,为当下迷茫的人们答疑解惑,尤其是为为现实所累以及在理想与现实中苦苦挣扎的人们指明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561.074
本文编号:2553640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561.07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I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1. Literature Review
2. Spiritual Ecology
Chapter II The Symptoms of Spiritual Imbalance Presented in The Moon andSixpence
1. Existential Alienation
2. Assimilation of the Life Style
3. Spiritual Materialization
Chapter III Causes of Spiritual Imbalance
1. External Factors
2. Internal Factors
Chapter IV Methods to Realize Spiritual Ecological Balance
1. By Returning to Nature
2. By Resorting to Art
Conclusion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鹏杰;;中国“精神生态”研究二十年[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朱鹏杰;;范畴与体系:中国语境下的精神生态批评研究[J];鄱阳湖学刊;2010年04期
3 刘文良;;精神生态与社会生态:生态批评不可忽视的维度[J];理论与改革;2009年02期
4 秦宏;;毛姆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5 刘超;;不可逆的神谕 孤独中的自由——评毛姆《月亮和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德形象[J];小说评论;2007年S1期
6 鲁枢元;人类纪的文学使命:修补精神圈[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刘蓓;生态批评:寻求人类“内部自然”的“回归”[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鲁苓;追寻自我的旅程──读《月亮和六便士》[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01期
9 鲁枢元,夏中义;从艺术心理到精神生态[J];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05期
10 鲁枢元;文学艺术与生态学时代——兼谈“地球精神圈”[J];学术月刊;1996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郑坤;传统与现代纠结的困惑[D];江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536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553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