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视角研究《伊甸之东》

发布时间:2019-11-28 23:30
【摘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的史诗性长篇小说《伊甸之东》记录两个截然不同的大家族三代人在从美国内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段宏伟历史时期里发生的悲喜交加、轨迹相交的故事。小说的主要人物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善良还是作恶,除了卡尔之外,几乎都是以悲剧收场。原因何在?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心理学方面的线索,比如作者提到的美国心理学之父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鉴于此,本文试从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视角研究这部小说,其中选取亚当、卡西和他们的孩子卡尔这三个主要的且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具体分析。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如下:引言部分介绍斯坦贝克作品《伊甸之东》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本文的研究方法、角度以及写作思路,并简要阐述本文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正文部分共四章。第一章介绍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创立、发展以及该理论的几个相关概念和术语。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是本文的理论基础。人格结构就是人的精神,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原始层,由各类本能组成。超我来源于俄狄浦斯情结和社会影响,由理想和良心组成。理想是人格结构的最高级和最完美标准;而良心是人格结构的稽查和奖惩机构。自我是人格结构在现实中的代表,其功能为在超我的指导和稽查下,根据现实条件对本我的本能进行引导和释放,规定和执行人的现实行为。一旦自我对本我和超我的协调失衡,就可能引起自我的焦虑,进而产生冲突。如果自我不对这些冲突采取有效防御措施,就会引起自我的病变,例如抑郁症、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第二章单独解析典型女性成年人物卡西的人格结构,共三节,分别研究卡西的本我、超我、自我。她的本我由死本能控制,因此充满了破坏欲。在她的超我里,理想部分是厄勒克特拉情结中的父亲的商业强者形象。但是由于家庭暴力和冷漠,她的良心部分则被自恋本能控制,因此她的超我稽查机构就成为了一个被自恋本能控制的独裁政府。她的自我出现精神分裂的重度病症,但她缺少朋友的关怀,也没有采取救治措施,最后导致人格结构崩溃和自杀的悲剧。第三章单独解析典型男性成年人物亚当的人格结构,共三节,分别研究亚当的本我、超我、自我。他的本我由生本能控制,因此充满了积极和善良的生命力。他的超我良心来源于俄狄浦斯情结中的父亲,而超我理想来源于俄狄浦斯情结变异和时代影响。他的自我非常虚弱,在冲突中选择绝对压抑本我和绝对服从超我,因此形成了非常压抑的病态自我,弗洛伊德称之为自我的抑郁症,也就是平常人们所了解的抑郁症。第四章单独解析典型男性青少年人物卡尔的人格结构,共三节,分别研究卡尔的本我、超我、自我。卡尔的本我由对立的生本能和死本能交替控制。他的超我由对立的战时英雄主义理想和源自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父亲的平民良心控制。他的自我在特殊交错式矛盾下形成了亚健康的强迫症。但是他采取积极及时的心理防御机制:一方面压抑所有邪恶的欲望,一方面依据超我的原则升华被压抑的邪恶欲望,比如将恨变成爱,因此赢得健康平衡的人格结构。结论部分是对正文的总结和概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美国西进运动的背景下,人们经历普遍的创伤,包括战争、家庭、社会风俗和成长创伤。小说的主要人物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精神状态和精神困境。女主角卡西显得很邪恶,无恶不作,因此她的命运是悲剧;但是男主角亚当是与她截然不同的人,显得很善良,却同样造成悲剧。只有卡尔获得新生。这其中的深刻原因不在于他们是不是善恶的一方,而在于他们有没有正视和妥善处理精神问题也就是本文所分析的人格结构问题。不止那个时期,现如今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是决定人类命运的重大因素,而且随着科技进步与人类精神发展的滞后,加上家庭成员内部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遭受着精神障碍比如抑郁症、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的折磨,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本论文从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视角来剖析作品体现的人物,逐一将小说主要人物的人格结构各个部分和发展状态展示出来。本文选取的三个典型人物是一家人,本文并不对这些人物进行善恶定性,而是引入焦虑理论和抑郁症、强迫症、人格分裂等精神病症的理论从人格结构视角来给予人物解析和关怀,并得出家庭因素对人格结构有巨大影响的结论。这些不仅是对《伊甸之东》的人物的全新解读,也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关于精神疾病的“病因-症状-治疗”的文学案例,将有利于鼓励人们勇敢面对精神病态,寻找病因,使用有效的积极的救治办法来改善人格,扫除人格障碍,更加积极健康的投入生活。同时警醒人们关爱家庭,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价值。这就是本文的创新点,也是本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所在。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登峰,崔红;文化、语言、人格结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陈朝宗,李汶;中西人格结构的比较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05期

3 张宁;人格结构及其在应激状态下的变化[J];医学与哲学;2001年04期

4 王登峰;崔红;;人格结构的行为归类假设与中国人人格的文化意义[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韩福贵;孙大军;;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视角下的青年警官管理[J];学理论;2009年02期

7 王光荣;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及其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8 姚克利;人格结构新探[J];大连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04期

9 许思安;张积家;;“知识分子”人格结构探析[J];心理学探新;2009年03期

10 王宇中;人格结构三维模型初探[J];河南社会科学;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景怀斌;;儒家的人格结构及心理学扩展[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张金荣;杨丽珠;;3—6岁幼儿人格结构的质化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王登峰;;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理论与实证分析[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陈朝宗;;论高校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5年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5 徐玉明;卫莉莉;王利斌;王艳红;张建明;申智军;杨运生;梁美红;;警察人格结构本土化的初步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6 杨继平;冯昊;郑建君;;明清晋商巨贾的人格结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陈建文;刘珊珊;;压力易感性人格结构的初步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苏彦捷;李潜;刘轩;郭振宇;王登峰;;人格维度的行为归类假设:来自动物个性研究的证据[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Research on the comorbidity of OCD patients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s[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Sexual Health Education-the Essential Part of Health Education in Nursing[A];中华护理学会健康教育研讨会暨讲习班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王连伟 杜榕;两岸携手 播撒希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2 本报记者 孙京平;上译社冷推《伊甸之东》[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思安;汉族、壮族、蒙族、纳西族人格结构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玉;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视角研究《伊甸之东》[D];辽宁大学;2017年

2 薛飞;传统父亲人格结构的现代转换及其价值[D];苏州大学;2009年

3 张金荣;3~6岁幼儿人格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及其发展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朱海燕;毒品犯的人格结构与类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慧敏;广东省劳教干警人格结构调查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孙元;《天黑前的夏天》中凯特人格的弗洛伊德式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春平;从分裂到整合: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解读《路》[D];信阳师范学院;2013年

8 李春玲;扭曲的心灵,怪异的行为[D];山东大学;2007年

9 范佳佳;人格结构理论视角下对《欲望号街车》的人物解读[D];辽宁大学;2017年

10 宋杨;自我的抉择—试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权力与荣耀》中威士忌神父的人物形象[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672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5672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3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