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中“乱伦”母题的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立善;;日本文学与美国文学[J];日本研究;2006年01期
2 周勇;;从村上作品看日本文学的西学东渐[J];世界文化;2006年12期
3 张元;;试谈日本文学中的川柳形象[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02期
4 刘立善;;日本文学与法国文学[J];日本研究;2007年02期
5 于桂玲;;教学互动:日本文学人才培养新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年01期
6 莫邦富;;八二年全国日本文学讨论会在济南举行[J];外语界;1982年03期
7 ;全国日本文学讨论会在长春召开并成立全国日本文学研究会[J];吉林师大学报;1980年01期
8 D·金 ,丘培;谈谈日本文学的特征[J];国外文学;1981年02期
9 李明非;《日本文学》丛书问世[J];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06期
10 阎宋;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J];华东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章小叶;;浅谈日本文学的超政治性[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2 郭沫若;菲戈;;我的母国·作为日本文学课题[A];郭沫若研究第二辑[C];1986年
3 吴昆融;;日本文学译著的阅读情况及分析——以青年读者为中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伊藤虎丸;潘世圣;;创造社与日本文学[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5 魏育邻;;文体 文本 话语——文学文化研究中的三个概念和三个层面[A];东方丛刊(2002年第1辑 总第三十九辑)[C];2002年
6 李德纯;;不让须眉的日本女作家[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4年第1期(总第114期)[C];2014年
7 高海宽;;俳句、汉俳与中日友谊[A];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4期(总第105期)[C];2011年
8 周乐诗;;边缘的对位:日本传统的文学和女性[A];东方丛刊(1995年第2辑 总第十二辑)[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迪南邋世纪新文本出版中心总编辑 赵武平 新经典文化总编辑 陈明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董炳月 尤勇;日本文学在中国30年传播历程[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王丽;一个赏心悦目的“大花园”[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走出去”难见成果,日本无意再续文学外介计划[N];中华读书报;2012年
4 日轩;赤子丹心化界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大江健三郎/文 涂晓华/译;日本文学能成为世界文学吗[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6 杨鸥;日本文学与现代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7 李铭敬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中日韩学者共同探讨“日本文学与中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吉井忍 自由撰稿人;日本文学奖是这样选出来的[N];南方周末;2010年
9 [日]三岛由纪夫;文章读本[N];文学报;2013年
10 记者 江湖;中日女作家金秋北京对话[N];文艺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泉佑二;日本文学中的“长安”意象[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谢志宇;论近、现代日本文学中的“家庭”[D];浙江大学;2010年
3 刘炳范;战后日本文学的战争与和平观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李雁南;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5年
5 孙德高;唯美的选择与转换[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yN蓉;战后日本文学中的战争反省意识[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2 续昕宇;又吉荣喜作品《猪的报应》中的“家猪”形象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3 王茹辛;20世纪日本文学中的“死亡悖论”管窥[D];复旦大学;2008年
4 张萌;日本文学对晚清文坛革命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张明;论改革开放与中国对日本文学的翻译[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6 吴金霞;试论日本文学翻译中“注释”与“文化”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8年
7 王莹;论近现代日本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D];郑州大学;2008年
8 陈雪媛;论《1Q84》中日本文学传统因素与后现代特征的杂糅[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蒋秣;论古川柳的文艺精神[D];吉林大学;2009年
10 郑玲玲;平安说话文学中孝养故事和孝思想的考察[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837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583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