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玄学派爱情诗歌中诗性隐喻的认知识解机制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09 02:46
【摘要】:自1970年以来,隐喻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中被视为重要的认知现象进行研究。至今国内外已研究出相关理论作为今后隐喻研究的理论基础。莱考夫和特纳(1989)在《超越冷静理性:诗性隐喻分析指南》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诗性隐喻的概念,认为概念隐喻是诗性隐喻的理解和建构的重要认知基础。诗性隐喻属隐喻中的一类,因其隐喻新奇性,将差异巨大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突破人类依赖常规隐喻所形成的世界认知,对世界形成新的认知体验,因此诗性隐喻最能够体现人类的认知能力及认知系统的复杂性。国内外对于诗性隐喻认知研究中,存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滥用现象,收集的语料未能充分突显或挖掘认知系统的复杂性,且分析多数停留在认知系统表层,最终都没有利用诗性隐喻本身的特点来揭示更深层的认知机制。因此本研究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搜集及分类玄学派爱情诗歌中富有相异性的诗性隐喻为研究语料,利用隐喻映射机制分析诗性隐喻中的认知识解机制,通过直观的分析模型,揭示了识解过程中隐藏的深层次认知机制系统。本研究得出,语料中比例最大且最具隐喻系统性和连贯性的两个诗性隐喻为LOVE IS ALCHEMY及LOVE IS UNITY,其隐喻具体语言表现形式为图像及拟人隐喻。根据LakoffTurner(1989),诗性隐喻形式多样,其中拟人隐喻和图像隐喻为隐喻的认知实现途径提供了更为可观的路径,也是诗性隐喻中最能体现认知复杂性的隐喻。因此,本研究以该两类隐喻为基础,构建识解框架,呈现更深层次的认知网络。通过分析发现,该两类诗性隐喻的认知识解基础及其认知运作机制的特点。识解分析中发现两类隐喻识解的相互运作机制,隐喻双域之间和内部中的概念化过程,也发现了转喻在识解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证实了概念隐喻理论及哲学意义的解释力,也丰富并完善了认知隐喻理论对诗性隐喻的识解及拟人型和图像隐喻的认知阐释,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人研究的缺陷。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1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军;尹青;;论约翰·多恩诗歌《歌:去抓住一颗流星》中的诡辩思维[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12期

2 谢颖梅;;新奇隐喻运作机制的模式探析与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3 蒋敏;王荣明;;二语概念隐喻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外语界;2015年04期

4 崔佳灿;彭丹;任帅;;邓恩诗歌中意象和隐喻的认知诗学解读[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5 李美;彭建武;;国内概念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年11期

6 唐玲;王维倩;;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英语习语理解与记忆研究[J];外语研究;2014年05期

7 覃修桂;黄兴运;;概念隐喻中始源域“多元性”的体验哲学观——以汉语诗词中“愁”的概念隐喻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年05期

8 张慧芳;;隐喻的认知主体及隐喻建构功能——以约翰·邓恩《告别辞:莫悲伤》隐喻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9期

9 袁凤识;;英语专业大学生概念隐喻归纳能力研究[J];外语教学;2014年05期

10 陈清;;概念隐喻支持下的隐喻能力培养准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201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晓俊;中国本土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认知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谷雨;《尤利西斯》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7年

2 吴志焕;概念隐喻视角下《生死疲劳》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3 牛舒平;《论语》和《道德经》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4 唐蕴博;从概念隐喻的视角解析《动物农场》的意义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5 刘若晨;英语诗歌中玫瑰意象与汉语诗歌中牡丹意象的隐喻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17年

6 鲍明月;《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7 丁群;《生活的艺术》概念隐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8 周阳;《诗经》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参照点阐释[D];广西大学;2016年

9 郭帆;概念隐喻视角下莎剧植物意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10 崔佳灿;约翰·邓恩诗歌中奇思妙喻混用现象的认知诗学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201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201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d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