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萨特戏剧的情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1 04:49
【摘要】: 作为哲学家、文学家、戏剧家,萨特的戏剧于二战背景下对人类的存在境况进行了哲理性的思考,在二十世纪的戏剧舞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萨特的戏剧被称为典型的“情境剧”(或译作“境遇剧”),虽然情境在戏剧创作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萨特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个作家用它明确地来为自己的戏剧作品命名。所以本文从编剧理论的角度入手,选择萨特戏剧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法,将萨特戏剧放在十九、二十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的大背景下,并通过与其他相关的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和叙事体戏剧的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的创作技巧进行比较,展示出萨特在情境构建上特殊性和普遍性。 “情境”这个词作为戏剧创作中的重要课题,在十八世纪中叶第一次出现在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狄德罗的《和多华尔的谈话中》。此后在戏剧情境的研究上出现了不少具有开创性的代表人物,黑格尔、小仲马、普希金、劳逊、萨特、马丁·艾思林、布莱希特等都对此有过各种侧重点的论述。但是,如果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算起,戏剧理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条长河中,戏剧情境理论的出现不能算早,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也有很多待深入挖掘的地方。笔者要研究的就是情境在这条戏剧脉络中发生的流变,以及萨特的“情境剧”是怎样用一种集大成者的编剧技巧在其中独树一帜的。 另一方面,萨特作为一名哲学家,他的戏剧在很大程度上被看作是对其哲学理论的舞台化表现。对此我们并不能否认,但是他的戏剧绝不是他哲学的宣传工具。应该说,正是由于深厚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萨特的情境剧产生了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它技巧成熟又发人深思。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笔者将整篇论文分为以下五个章节,旨在对“情境”在萨特戏剧中的表现方式和思想意义做全面的阐述。 第一章,主要回顾了戏剧情境理论的形成过程和重要的发展阶段。《诗学》作为第一本论述古希腊悲剧本质及技巧的理论专著,是西方戏剧理论的鼻祖。虽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没有提到“情境”这个词,但是在此书的相关论点中我们已经可以找到情境存在的根据。《诗学》第十三章曾明确地指出“悲剧其中的转变不应由逆境转入顺境,而应相反,由顺境转入逆境。”在古典主义时期,“三一律”被正式提出,虽然这是在戏剧结构上的一种编剧技巧,但正是因为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戏剧情境在无意中已经变成了对于情节和人物的重要限制。在启蒙主义时期狄德罗提出了情境应该成为戏剧的主要对象,性格可以屈居次要。此后黑格尔的“有定性环境与情况”更是对情境作了详细的定义。到了十九、二十世纪的现实主义时期,大批的戏剧作家把各种各样的情境融入到戏剧作品中,产生了百花齐放的状态。萨特的“情境剧”作为其中的一个流派不仅集合了现实主义戏剧在情境创作上的一些普遍特征,也开创了自己独有的特色。由于存在主义哲学对萨特戏剧的影响,情境在他的《存在与虚无》中被分为五个范畴:周围、他人、位置、过去和死,在构建戏剧情境的时候萨特围绕这五个部分,把哲学理论中的情境转化在戏剧作品里,这使得萨特的“情境剧”在二十世纪中后期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第二章,分析了情境与萨特戏剧的选材特点,“周围”和“他人”这两个概念涵盖了其选材上的主要范围。“周围”包括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两个块面,这和萨特戏剧提出的“介入”原则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介入,戏剧演出作为一个集体现象才对社会现状具有了反射的作用。笔者用古希腊戏剧及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和萨特的戏剧进行比较,得出情境在其选材上的时代意义。“他人”在存在主义哲学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本文将“他人”在萨特的剧中分成三种类型,即,“陌生的他人”、“相爱的他人”和“血缘的他人”。通过这三种人物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当萨特高喊“他人即地狱”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地只将其看成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伤害的根源。 第三章,分析了情境与萨特戏剧的人物设计,“位置”和“过去”这两个范畴可以概括人物在戏剧情境中是如何诠释自己的角色的。“位置”决定了人是社会的人,由于物质资料的匮乏和人类的群居性,人首先是从属于社会的。在这个背景之下,人所产生的各种活动都受到其社会角色和职能的影响,于是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对其产生约束作用的情境之中,戏剧要表现的就是人在这种境遇里的选择。与此同时,人又是孤独的个体,所以两难的情境使人物经常处于分裂的状态,也使得选择产生各个不同的方向。比起“位置”,“过去”显得更为抽象一点,它是使人物现在的行动具有意义的历史背景,他推动人物向前行动,淡化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凸现意志在戏剧情境中的价值。在这一章节,笔者主要将萨特戏剧的人物设计和布莱希特的叙事体戏剧进行比较,表现出“距离感”和“虚无性”在情境中的体现样式。 第四章,探讨了“死”与萨特戏剧中情境中的极限性。“死”在萨特的戏剧中绝不是简单的肉体的灭亡,这是一个和“自由”相辅相成的哲学概念,它所代表的是一切选择的终止。本章节将死亡分成了三种不同的状态,“肉体的死亡与精神的自由”、“精神的死亡与肉体的自由”、“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死亡”。为了表现这三类不同的状况,萨特的情境往往具有一种非此即彼的极端性。他总是将人物置于这种极限的境地,为的是看到人类挣扎的共同状态。 第五章,着重剖析了萨特在建立情境时别具匠心的技巧。本章节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分析,即,情境的“偶然性”、“荒诞性”和“封闭性”。在萨特看来世界上存在的一切都是偶然的,所以情境是一个呈现各种偶然的集合。同时,作为荒诞派的哲学基础,存在主义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荒诞戏剧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在萨特的戏剧中,他以一种最为传统的结构样式表现出了荒谬的普遍存在,在编剧技巧上这是很值得研究的。封闭性是和以上两点相关的创作技巧,它既表现在萨特戏剧的结构上也反映出深层的内在意义,是其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共同特点。 作为一个二十世纪中期的代表性人物,萨特戏剧的情境样式在今天的剧本创作中有什么样的意义,当本文在二十一世纪再次把这位文学巨匠搬上戏剧理论的舞台时,应该从怎样的全新视角去分析他的价值,这些都是这篇论文立求解答的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565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琳;张克坚;;从外在偶然性与内在必然性谈萨特的“情境剧”[J];作家;2011年24期



本文编号:26231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231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1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