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罪与罚》中“索尼娅”女性形象弥赛亚精神的文化释义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3 02:58
【摘要】:20世纪以来,“语言个性理论”作为同“文化定型理论”、“先例理论”、“语言世界图景理论”等一样的语言文化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备受各方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1987年卡拉乌拉夫(Ю.Н.Караулов)在其著作《俄语与语言个性》(?Русскийязыкиязыковаяличность?)中提出的语言个性三层级结构,为语言个性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对后来学者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每个文本的背后都有语言个性的存在”,俄罗斯文学是俄罗斯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描述的人物形象被赋予了典型的民族精神,因此,“语言个性是一种深刻地民族现象”。语言个性理论对文学形象的塑造和民族精神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弥赛亚精神作为俄罗斯民族典型的民族精神,通过文学、东正教教义、信徒和不同革命组织等方式代代相传。俄罗斯文学一向注重对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探索,而通过女性形象全面深入地展现俄罗斯民族精神已成为俄罗斯文学的强大传统之一,因此弥赛亚精神必定在文学女性形象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本文我们将以卡拉乌拉夫的语言个性理论为基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罪与罚》为语料,对其中“索尼娅”形象的语言个性展开层级分析,探索其身上的弥赛亚精神。本文由前言,正文和结论组成。前言中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现实性、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任务、研究新意、研究方法、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正文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从语言文化学角度概述语言个性理论,分析语言个性和文艺形象之间关系,把文本中女性形象作为语言个性研究并分析其层级特征,结合俄罗斯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诠释,探索弥赛亚精神在俄罗斯文学中的表现形式。第二章简要阐述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罪与罚》中“索尼娅”女性形象的命运,运用卡拉乌拉夫的语言个性三层级理论,分别从语义、语用和认知层面对索尼娅话语进行分析,探索其身上所具有的弥赛亚精神。第三章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采取调查问卷形式研究弥赛亚精神在当代俄罗斯女性中的内涵。通过分析在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新西伯利亚、叶卡捷琳堡、别尔哥罗德等城市的200份调查问卷所呈现的结果探究俄罗斯现代女性是否具有弥赛亚精神,弥赛亚精神是否在现代生活中得到体现和新发展。在结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及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5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孙玉华;班文涛;;第二语言个性理论视域下的文学篇章语义理解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年02期

2 张晶;;新俄罗斯文学中的“弥塞亚”情结[J];语文学刊;2009年11期

3 刘永红;;论俄罗斯文学的救世情怀[J];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02期

4 赵爱国;语言个性理论及其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12期

5 吴国华,彭文钊;关于语言国情学[J];当代语言学;2001年03期

6 赵建常;从俄国文学中的女性管窥俄罗斯宗教文化[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本文编号:2625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25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d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