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竹秆》中边缘人的身份探寻

发布时间:2020-05-07 22:35
【摘要】:《竹秆》是科威特作家萨乌德·桑欧西于201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一经出版便备受青睐,2013年荣获第六届“阿拉伯小说国际奖”(阿拉伯布克奖)。小说主人公伊萨是一个科威特菲律宾混血儿,他的母亲是菲佣,与科威特大家庭里长子相爱并秘密结婚,然而这段婚姻并不被认可,他与母亲被赶出了科威特,伊萨后来重回科威特寻找自我,但却遭遇重重困难,最终无奈回到菲律宾。小说以伊萨在菲律宾与科威特两地不断寻找自我为线索,围绕以伊萨为代表的各类社会边缘人展开了一段有关身份、信仰与爱情的故事,塑造了一系列科威特社会边缘人的形象,呈现了当今科威特社会边缘人的生存困境,以及边缘人对自我身份的探寻,体现了作者超地域性的人文关怀。具体而言,小说直接探讨了科威特社会所存在的各种尖锐和敏感问题,通过混血儿伊萨、无国籍者葛桑以及外籍劳工三类社会边缘人的讲述,引出多元文化冲突、社会阶层矛盾、少数族裔话语权、妇女地位等诸多社会问题,展现出认同危机下身份被不断解构又重建的过程。边缘化已成为新历史主义文论的关注点,不同于关注正史、聚焦主流的传统历史学者,新历史主义批评家关注边缘,他们将不起眼的社会边缘人作为叙述对象,透过边缘人的边缘生活和情感体验揭示不为人知的历史。小说《竹秆》通过混血儿、无国籍者以及外籍劳工等社会边缘人在文化夹缝中遭遇的文化冲突,展现了科威特社会边缘人的生存困境问题。因此,本文将借助帕克和斯通奎斯特的“边缘人”理论,分析《竹秆》中以小说主人公伊萨为代表的边缘人形象及其身份探寻经历,反映边缘人群体尝试摆脱困境的生存诉求,探索小说作者对社会边缘人生存问题的思考。本文的绪论部分将简要介绍小说《竹秆》及其作者萨乌德·桑欧西、以及小说《竹秆》的国内外研究状况、选题理由、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正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边缘人理论”分为两节,为论文提供理论依据。第一节以边缘人的定义为切入点,详细阐述其发展历程和本质。第二节分析帕克和斯通奎斯特对边缘人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边缘人的一些特征;第二章“边缘人的身份认同危机”分为三节,通过对《竹秆》中的边缘人形象分三类进行分析:混血儿、无国籍者以及外籍劳工,分析小说《竹秆》如何体现边缘人的各个特征,解读他们在家庭空间、心理空间以及社会空间被边缘化的处境及他们的身份认同危机;第三章“边缘人对自我身份的探寻与重建”分为两节,首先在上一章基础上,解读边缘人对自我身份的解构与重建。其次结合边缘人的生存困境分析科威特社会对边缘人的排斥与压迫,从而指出科威特社会解决边缘化问题的难点以及边缘人自我身份探寻的幻灭。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本文将得出结论:在文化相对封闭的科威特社会,边缘人在社会生存和自我身份认同方面遭遇重重阻碍,这将限制他们在社会中找到一席之地,导致他们难以摆脱生存困境、实现梦想。作者萨乌德·桑欧西借小说《竹秆》批判了科威特社会文化的封闭性和排他性,揭露了科威特的社会陋习和制度弊端,指明了科威特边缘人遭遇生存困境的现实,引发人们对社会边缘人生存问题的思考。边缘人的生存困境难题至今仍广泛存在于当今世界各国,小说中有关边缘人的身份、信仰、社会地位等生存问题的思考,对解决当今海湾国家等许多国家的边缘人现实生存困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此外,笔者也希望本文能对未来《竹秆》的学术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引起更多学者对萨乌德·桑欧西这位科威特年轻作家及其作品的学术关注。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383.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宗垦;;主流与边缘——“大发展”随感之四十[J];淮海文汇;2009年01期

2 肖荣荣;;关注学生分组实验中的边缘人[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6年05期

3 吕湘毅;;论边缘人形象在21世纪大陆电影中的多维展现[J];电影评介;2017年17期

4 段绍俊;;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男性“边缘人”[J];长春大学学报;2015年07期

5 夏安;Aimee;;你害怕孩子成为社交圈的边缘人吗?[J];祝你幸福(下旬刊);2016年12期

6 陈祝英;;高中英语课堂小组“边缘人”的表现及矫治策略[J];黑龙江教育(中学);2016年12期

7 韩巍;;边缘姿态、本元追问、为学为人——评《学术创业:动态竞争理论从无到有的历程》[J];管理学季刊;2016年03期

8 钱晶;;“边缘学生”引导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2017年17期

9 王静;;初中地理课堂合作中“边缘人”现象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J];考试周刊;2017年44期

10 景辉;;创新小组合作学习“边缘人”纠治策略[J];科普童话;2017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德福;;自然人个体边缘化的形态和中国的发展趋势[A];赣台法学论坛文集——江西省犯罪学研究会年会(2011年)[C];2011年

2 亓玉慧;王飞;张莉;;课堂教学“边缘人”现象探析及应对[A];当代教育评论2015(第2辑)[C];2015年

3 龙英杰;;一所永不毕业的大学[A];我爱老年大学征文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崔荣;边缘人的时代漂流记录[N];中国民族报;2018年

2 卢岚;边缘人的艺术[N];文汇报;2017年

3 程天赐;如何搞好城乡“边缘人”的管理?[N];农民日报;2004年

4 新华社记者 李杨 王文韬;“北大边缘人”,为理想游学京师[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5 本报记者 胡凌凌;“播下关爱的种子,收获关爱的果实”[N];科技日报;2005年

6 何岚;警惕青少年成“边缘人”[N];安徽经济报;2003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裘寅;“北大边缘人”浮出水面[N];中华读书报;2001年

8 记者 鲍晓菁;安徽农民自锯病脚折射“边缘人”生存艰辛[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9 吴卫群;建设智慧城市莫忘“边缘人”[N];解放日报;2014年

10 实习生 王雪迎 本报记者 刘冰;一个边缘青年的灰色人生[N];中国青年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亓玉慧;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现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2 梁中贤;边缘与中心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吕德文;治理钉子户[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周平;同性恋银幕形象的演化与身份建构[D];武汉大学;2013年

5 张卓;跨文化交流与当代留学生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杜力;边缘人的呼喊与细语—欧洲中世纪晚期女性作家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7 李杉杉;多丽丝·莱辛非洲题材作品中的“边缘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芳慧;《叶尔特舍夫一家》中的“边缘人”形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年

2 周晶;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现象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9年

3 姜璐;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中的“边缘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4 申华;《竹秆》中边缘人的身份探寻[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年

5 纪宇新;边缘人对自我身份的寻求与重建[D];华北电力大学;2018年

6 桂子金;《无声告白》中边缘人的身份探寻[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7 吴岩;被忽视的“边缘人”[D];沈阳师范大学;2018年

8 李燕秋;高中课堂教学中边缘学生就读经验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年

9 徐凯芳;课堂教学中“边缘人”话语权问题研究[D];渤海大学;2018年

10 袁淑云;高校大班额课堂教学中“边缘人”问题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536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536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6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