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汉代史书与日本时代小说的游侠形象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0 01:09
【摘要】:自《史记》开始为游侠单独立传,重新塑造并确立游侠形象,汉史中的游侠记载便成为了后续侠文化研究最为基础的史料。而日本首次提出的近代新“武侠”又让学者们放眼日本,开始对传统古典侠义精神与近代武侠精神进行再思考。日本时代小说之侠与汉史游侠一样,同为本国古典传统意义上的侠,对它的研究却为数不多,存在学术空白。文章将主要从各自侠的形象入手,考察两者异同,一方面借此分清游侠、武士、武侠等身份概念,进一步明确古典侠义精神、武士道精神和近代武侠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也能辨明两国侠文化差异,并为从古典游侠到近代武侠的走向发展研究提供新思路。文章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汉史游侠和日本游侠的相关研究综述。总结国内汉史游侠研究的成果,考察中日两国游侠相关的比较研究状况,寻找日本游侠研究中的学术空白,梳理脉络并整理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论述汉史游侠形象。从文本着手分析游侠特色,并进行总结。第三部分论述日本时代小说的概念和分类,并对代表形象进行分析,总结特色。同时,该部分还将分析押川春浪的代表作“武侠六部曲”,考察人物中的近代新“武侠”特色。第四部分进行中日比较和总结,总结汉代史书与日本时代小说中游侠人物形象的异同。该部分将从身份、行为特色、精神气质等方面比较辨明汉史游侠和日本游侠、武士概念,同时还将通过与押川春浪作品的比较,明确古典侠义、武士道与近代新“武侠”精神的区别,并总结其中的联系,进一步回答从传统游侠到近代武侠的吸收与继承问题。最后是全文的结语部分。本文对汉史游侠梳理探讨,是对汉代不同时期游侠形象研究中的模糊问题和关键点进行的重新思考。同时,对日本时代小说部分的论述分析,是对学术空白和学术误区的填补与厘清。将汉史游侠和日本时代小说游侠形象进行对比,既是对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游侠内涵进行全新审视,也是对两国长久以来密切文化交流的走向与成果的考察。文章把侠文化的关注点放到了中日两国全体之上,为同样怀有侠义情节的中日两国找到新的连接点,对今后两国的侠文化、武侠文学和武侠文化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204.2;I313.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双;;比较视域下的中日“武侠”因缘[J];求是学刊;2014年06期

2 田蔚;;《史记·游侠列传》的侠情特质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3 徐虹;武晓娜;秦颖;;中国“侠士”与日本“武士”的文化人格——国家大义或忠义勇武的精神追求[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11期

4 韩云波;;平江不肖生与现代中国武侠小说的内在纠结[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杨颖;;《后汉书·独行列传》与正史中的《游侠列传》传统[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刘研;;大众文学与日本“近代”“国民”[J];外国问题研究;2011年01期

7 陈夫龙;;侠的起源诸学说批判[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关立丹;;从《宫本武藏》看日本国民文学中的“道”[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5期

9 杨朔镔;;侠义之“义”与武士道之“义”比较[J];语文学刊;2008年23期

10 侯志公;;论日本大众文学的意识形态性[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董立婕;游侠与武侠发生期内涵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2 陈超;论西汉国家政权与游侠兴衰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郭瑾;对武士道精神肯定与质疑的二重奏[D];湖南大学;2012年

4 贺佳;论司马辽太郎与日本战国题材历史小说[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香梅;唐前侠义精神及其文学价值的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伶俐;《史记》与《汉书》中的复仇事象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7 本多雄治;清末民初日本武文化对中国影响[D];暨南大学;2006年

8 黄海兵;金庸对清代侠文化的整合及其意义[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717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717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1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