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哥特艺术探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19:27
【摘要】: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小说《我弥留之际》讲述的是一个女人死亡的故事以及一趟运送棺材的旅程。本论文旨在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深入分析哥特艺术在《我弥留之际》中的运用及效果,重现福克纳笔下的哥特式战后美国南方世界,以及美国南方穷白人农民在工业化浪潮及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所遭遇的经济困境及精神困境。本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章重点对福克纳小说中哥特艺术的源头加以探究,讨论美国哥特传统、战后残酷的美国南方社会现实以及美国南方的文艺复兴文化运动,和福克纳个人生活经历这三方面对福克纳小说中哥特风格形成的影响。第二、三章,分别从人物塑造、环境描写、情节安排及主题呈现四个方面,着重探讨了《我弥留之际》中所呈现的哥特艺术。第四章总结了哥特艺术在文本中及文本外的意义。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研究成果,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且给出后续研究的建议。福克纳在这部作品中并未力求塑造完全的典型哥特人物,而是将哥特人物的性格特征及行为特点分散融入到不同的人物之中。在环境描写方面,福克纳塑造了典型的哥特式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在情节安排上,福克纳更是通过一系列带有明显哥特色彩的情节来丰富故事内容,为故事增添合理的戏剧性,展示了人性中愚蠢、荒诞和残忍的一面。在主题呈现方面,由于篇幅限制,本文选择了“死亡”与“复仇”这两个主题。福克纳融入了哥特元素,使得死亡主题与复仇主题更加入木三分、发人深省。福克纳将哥特艺术与南方世界结合,谱写独特的美国南方哥特小说。哥特风格给《我弥留之际》增添了更加浓郁的悲剧色彩,使美国南方穷白人农民的贫苦生活显得更为真实可怖。同时,福克纳在本书中流露出他的人文关怀,表达了对挣扎在苦难中的南方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人类终将战胜苦难赢取胜利的坚定信念。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乒;;因为真实,所以痛苦——浅谈《我弥留之际》生命观[J];文教资料;2014年20期

2 夏君;;《我弥留之际》的死亡主题[J];林区教学;2014年12期

3 许会荣;;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叙事的审美价值[J];文教资料;2011年07期

4 张红丽;程远蝶;;论《我弥留之际》中的原型意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年06期

5 董勋;;《我弥留之际》中女性形象的双重建构[J];语文建设;2017年20期

6 王钢;沈轶员;;论《我弥留之际》对《奥德赛》的戏仿[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7 李丽娜;;《我弥留之际》文学语言特色解读[J];语文建设;2016年08期

8 李文俊;;“他们在苦熬”——关于《我弥留之际》[J];世界文学;1988年05期

9 刘黎;;从陌生化视角解读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创作艺术[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14期

10 程荣;;论《我弥留之际》中的父亲形象[J];文学教育(上);201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雪逸;;论《我弥留之际》中的复调特征[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晓霞;;畸形的旅途—读《我弥留之际》(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欧阳立博;;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多角度叙述结构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黄明;;艺术的想象与想象的艺术——论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创作[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朝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及其背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邱华栋;我喜欢的十部小说[N];中国文化报;2003年

3 实习生 田辛;他为读者带来另一片文学天空[N];文学报;2000年

4 杨鸥;心系福克纳的李文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5 汤奇云;她给了我们无法拒绝的希望[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怓存磊;追念逝者的旅程 划出生命的痕迹[N];北京日报;2010年

7 邹海仑;中国福克纳文学介绍的开山者和集大成者[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曹贵钟;向好译家致敬[N];文汇报;2019年

9 加拿大约克大学 徐学清;细说世界文坛“抄袭”三大案[N];中华读书报;2011年

10 书评人 徐则臣;福克纳的遗产[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桃冶;福克纳文学作品伦理取向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2 董丽娟;狂欢化视域中的威廉·福克纳小说[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雯;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哥特艺术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年

2 王庆玲;《我弥留之际》异化现象解读[D];辽宁大学;2018年

3 高成珂;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与古希腊神话中的死亡故事[D];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

4 袁殷如;从死亡中领悟生存的哲学:论《我弥留之际》中的存在主义思想[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陀子荣;《我弥留之际》中的生态失衡解读[D];广西大学;2013年

6 殷彬;《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主义[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夏君;弗洛伊德主义对《我弥留之际》之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张婷;自省与重生:《杯酒留痕》与《我弥留之际》的互文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9 常娥;《我弥留之际》的伦理解读[D];湖北大学;2012年

10 张彩芳;《我弥留之际》中的聚焦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74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74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b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