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他者”之间—毛姆《苏伊士之东》,《面纱》和《在中国屏风上》的中国意象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俊娥;;重塑还是误读——毛姆与《在中国屏风上》的中国人[J];甘肃高师学报;2019年04期
2 苏悦;谢宇雪;杜晓扬;陈雄鹰;杨莉;;基于毛姆小说的20世纪初英国群体心理分析[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9年10期
3 杜兴杰;;西方主义语境下浅析毛姆作品中的中国形象[J];海外英语;2018年14期
4 曹文轩;;口吃的毛姆[J];小学教学研究;2013年33期
5 朱伟;;知出入,尽得风流——毛姆《总结》的启示[J];语文学习;2014年04期
6 刘恒友;;“洛阳纸贵”非“纸”贵[J];语文月刊;2017年05期
7 萧晓红;;毛姆:一个不老的传说[J];现代世界警察;2016年02期
8 闫俊蕾;;假面具后的真人性——以毛姆《午餐》为例[J];海外英语;2017年09期
9 胡日查;;从人物形象看毛姆小说的特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辛红娟;鄢宏福;;毛姆在中国的译介溯源与研究潜势[J];中国翻译;201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庆;;《患难之交》中“残酷”的重新解读——与《遥远的救世主》比较研究[A];外国语文论丛(第2辑)[C];2009年
2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3 屈海燕;;马原与毛姆的叙事艺术比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1)[C];2007年
4 胡雪苗;;摇摆不定的他者——《彩色的面纱》中的中国形象[A];贵州省翻译协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语言文化与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傅小平;跟着毛姆,望向异域的月亮和人性的真相[N];文学报;2019年
2 温岭市新河中学 江富军;毛姆的“享受阅读”理念(1)[N];新华书目报;2017年
3 江富军 温岭市新河中学;毛姆的“享受阅读”理念(3)[N];新华书目报;2018年
4 江富军 温岭市新河中学;毛姆的“享受阅读”理念(2)[N];新华书目报;2018年
5 冯雪梅;毛姆大叔可不管别人怎么说[N];中国青年报;2013年
6 刘世芬;这个时代被他掐准了“三寸”[N];中国艺术报;2017年
7 罗长利;对阅读的洞见[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
8 杨杰;毛姆的中老年保健[N];中国青年报;2017年
9 邓安庆;作为“二流作家”的毛姆[N];文学报;2016年
10 本报记者 陈晓黎;洞见人性枷锁的毛姆[N];文汇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庞荣华;毛姆异域游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娟;张爱玲与英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艳花;毛姆与中国[D];复旦大学;2010年
4 梁晴;从毛姆的小说创作看画家高更对其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丹妮;毛姆小说中的性别建构[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年
2 刘卉;秩序与天性的冲突[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3 张怡然;“自我”与“他者”之间—毛姆《苏伊士之东》,,《面纱》和《在中国屏风上》的中国意象[D];吉林大学;2019年
4 许艳;染色的面纱—从保尔·利科的社会想象理论解读毛姆小说《彩色面纱》中扭曲的中国形象[D];辽宁师范大学;2019年
5 吴佳佳;毛姆短篇小说中的东方形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6 李静;《在中国屏风上》的在华西方人形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7 贺婷婷;身份差异与伦理悲剧[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8 张歆雪;毛姆短篇小说中的英国侨民形象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8年
9 冯薇;毛姆《木麻黄树》中东方形象的构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年
10 赵梦雅;毛姆的东方书写研究[D];湘潭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883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88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