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不同的心理成长之旅—《十九号房间》和《天黑前的夏天》的荣格式对比解读

发布时间:2020-06-04 11:06
【摘要】:多丽丝·莱辛(1919-2013)被誉为继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之一,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十九号房间》发表于1963年,被誉为莱辛短篇小说的瑰宝,文章主要讲述的是知识女性苏珊如何在理性泥潭中挣扎并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故事。《天黑前的夏天》创作于1973年,被誉为继《百年孤独》(1976)之后最好的小说,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中年妇女凯特通过夏日里的一场短暂旅行,最终回归家庭,实现心灵成长的故事。本文选取荣格的原型理论来对比分析多丽丝·莱辛的《十九号房间》和《天黑前的夏天》中苏珊和凯特的不同心理成长之旅。论文由引言部分、主体部分以及结论部分构成。主体部分包括关于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和自性四章。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包含四节。第一节介绍了莱辛的生平及文学地位。第二节简要介绍了《十九号房间》和《天黑前的夏天》这两部作品。第三节从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和自性的角度简述原型理论。第四节为文献综述。第一章主要探讨苏珊和凯特作为妻子和母亲相同的人格面具,她们是所谓的家中“天使”,看似幸福的她们内心逐步陷入了挣扎。第二章主要对比分析苏珊和凯特如何面对内心的阴影,苏珊选择消极地面对内心的阴影,而凯特选择积极地应对内心的阴影。第三章主要从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角度对比分析苏珊和凯特,苏珊彻底陷入阿尼玛的泥沼,而凯特认识到自身的阿尼姆斯。第四章主要从自性角度对比分析苏珊和凯特的不同心理成长之旅,苏珊最终选择在十九号房间结束自己的生命,没有成功地实现心灵成长,而凯特最终回归家庭,成功地实现了自我救赎。最后部分是结论。《十九号房间》和《天黑前的夏天》创作时期相隔十年,创作时处于中年时期的莱辛更加关注中年女性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危机,用笔细致描摹女性内心关于婚姻、家庭、自我和性的困惑。从《十九号房间》到《天黑前的夏天》,从苏珊的自杀身亡到凯特的自我救赎,莱辛将关注的焦点从激进的知识女性转向普通的中年主妇。本文通过对比苏珊和凯特的不同心理成长之旅,试图分析造成她们不同选择和命运的原因,同时展现莱辛对女性心理的关注,从而阐明莱辛十年之间创作态度对女性命运由悲观到乐观的重大转变。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丽芳;李正栓;;莱辛《天黑前的夏天》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16年01期

2 卢婧;;20世代80年代以来国内多丽丝·莱辛研究述评[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4期

3 姜红;;不归路上的19号房[J];外国文学;2008年02期

4 王家湘;多丽丝·莱辛[J];外国文学;1987年05期

5 孙宗白;真诚的女作家——多丽丝·莱辛[J];外国文学研究;1981年03期



本文编号:26962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6962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2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