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诗人李齐贤对苏轼诗学的接受
发布时间:2020-06-10 07:52
【摘要】:李齐贤作为高丽末期的杰出诗人,创作出大量汉诗作品,在高丽时期乃至整个朝鲜汉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影响。不仅如此,李齐贤有着久居中国的人生际遇,多与中国文人名士交友,并做唱和酬答,其中不乏诗歌创作交流。李齐贤不仅诗歌创作卓越,其诗话作品更是为中朝两国文化交流起到促进作用,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李齐贤诗学的研究鲜少。以李齐贤诗学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苏轼诗学的接受与选择,旨在进一步理解其诗学的深刻内涵及与中国诗学之间的深切关联,探究接受与选择间体现的东亚文学的整体性以及其中蕴涵“和而不同”的文化意理。李齐贤对苏轼诗学的接受与选择体现在自然观、意境论、风格论三大方面。在自然观中李对苏诗学的接受与选择体现在二人强调创作尊崇自然,内容应“客观符实,深刻入理”,语言“易晓”,反对过度雕饰。而李齐贤主张的“自然天成”与苏轼主张的“天赋论”又存在差异,虽“天成”与“天赋”都体现自然为诗的理念,但“天成”更为倾向于诗文本身,无过度雕饰朴实达意即可。“天赋论”则更强调诗人本身,多一层对诗人“灵感”的要求。在意境论方面,二人强调诗书画同源,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对诗与画蕴涵意境的一种赞美,常有“以诗评画”或“以画评诗”之作,并主张“真赞”应以神赋形。在写景、讽喻和咏史时要求言与意应达到言外意深,言有尽而味不尽,令人思索想象,以使意境深刻。在风格论方面,李、苏诗风均以豪放见长,但二人的豪放境界存在差异,李齐贤的豪放蕴涵悲苦与现实愤懑,苏轼超脱矿达,却不脱离现实生活,融合儒、道两家之思想,即超然物外,又对时政、社会、家国保有高度的责任感。面对坎坷波折并没有一味向外探求消极避世,而是向内重视精神追求,与天地自然相融。这也是李齐贤学苏的选择和未达到的境界。而造成这样的境界差异与二人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政治地位、受不同的哲学思想以及二人不同的情感因素有关。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106.2
本文编号:2706007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10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雄权;;苏轼与韩国汉诗风的转换与诗学价值选择[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2 付兴林;胡金佳;;陆游从戎南郑交友及其影响述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9期
3 刘刚;;试论李齐贤对朱子学在高丽传播和发展的贡献[J];大庆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4 梁旭;;由李齐贤《奉使录》中的诗作看其元代中国观[J];阴山学刊;2013年06期
5 何永波;;从李齐贤诗中地名透视其在华创作的心路历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曹春茹;;高丽李齐贤《眉州》诗的中国文化情结和民族意识[J];晋中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7 何永波;;李齐贤诗中的马意象探析[J];东疆学刊;2008年04期
8 何永贤;;高丽李齐贤与钟嗣成关系考证[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王汝良;;李齐贤笔下的中国形象[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徐健顺;;李齐贤在中国行迹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27060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06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