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诗研究新论
发布时间:2020-06-10 22:52
【摘要】:日本汉诗从公元7世纪中叶诞生,到20世纪初期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历程。日本汉诗不仅体现了中日两国之间源远流长的文学交流,成为两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也在东方各民族文学乃至于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关系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同时,它也为我们今天的比较文学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本论文所研究的“日本汉诗”指古代日本人用汉字(汉语的书写形式)创作、借用中国的人物和事物典故,并且具备中国格律诗的形式的诗歌。 本论文尝试从“文体学”的角度对日本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以及日本民族文学样式进行比较研究:将日本汉诗作为一种“文体”,研究“文体意识”对日本汉诗的开端、发生和发展流变过程所起的作用,即始终从文体的形成与变迁的视角来考察日本汉诗。 引言部分首先对日本和中国的“汉文学”和“汉诗”概念进行了厘清和界定,然后归纳介绍了日本汉诗四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及代表性诗人和作品,最后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 第一章将日本汉诗置于古代东亚汉文化圈的背景之中,指出日本汉诗是古代中日文化乃至于东亚各国文化交流的产物,而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繁荣发达的强势地位,交流的媒介则是以东亚汉文化圈的共通文字——汉字“组合”而成的、具有儒家深厚思想根基的“汉诗”。 第二章强调日本封建国家统治集团的意识形态对于日本汉诗尤其是早期汉诗的支配地位:代表一定权力符号的汉诗,既符合他们治国为政的政治需要,又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文化资本;同时也指出了意识形态的隐秘性和文学的情感性之间多元互动的复杂关系在日本汉诗中的表现。 第三章对日本汉诗与中日文学传统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特别指出,封建国家建立之初的日本需要有能够表现建功立业、政治教化等特定内容的文学样式,封建文人也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313.072
本文编号:2706973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313.07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唐千友;;日本汉诗中的富士山形象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2 唐千友;;汉诗的东渐与流变——日本汉诗[J];学术界;2011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柏闯;比较视域下的日本汉诗“风雅”溯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06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06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