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4—1930)是20世纪英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作家之一,是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时期的重要作家。劳伦斯一生共创作了 12部长篇小说、70多部中短篇小说、近千首诗歌、8部戏剧,以及数量惊人的游记和书信,大量的关于政治、哲学、历史和艺术的论文和评论,此外还有1部绘画作品。劳伦斯是世所公认的小说家,小说是他创作的主要形式,体现了劳伦斯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对两性问题的思考以及对自我的反思。到目前为止,他的作品仍然被世界文坛广为重视。1920年至1925年是劳伦斯离开英国漂泊和寻觅的时期,是追寻“拉纳尼姆”的朝圣之旅,这趟旅程在劳伦斯返回欧洲大陆后宣告结束。对于劳伦斯的创作而言,这是其创作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被称为“朝圣小说”。“拉纳尼姆”(Rananim)一词取自于朋友科特连斯基哼唱的一首希伯来歌曲,意指“青春、生机勃勃、或欣欣向荣”。对“拉纳尼姆”的寻觅不仅表现在劳伦斯的世界漫游,还表现在小说创作中,“拉纳尼姆”是劳伦斯小说创作尤其是后期“朝圣小说”中的重要主题。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分为四大章。绪论部分从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三个方面来展开。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一般将劳伦斯的“拉纳尼姆”视为其社会理想、心理“情结”等,将重点放置于研究“一战”时期的劳伦斯,对后期“朝圣小说”的整体把握不足,在研究中运用的理论和批评方法较为单一,主要有社会学、神话-原型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专著和一篇论文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和批评方法对劳伦斯后期“朝圣小说”中的“拉纳尼姆”主题进行多重深度阐释。本文综合运用比较文学、文本细读、女性主义批评、社会-历史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等批评方法,从社会学、哲学和宗教学角度对劳伦斯后期朝圣小说中的“拉纳尼姆”主题进行多重阐释,并探究“拉纳尼姆”主题产生的深层原因。第一章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拉纳尼姆”是劳伦斯的理想国。首先,劳伦斯希望在现实中找到一块理想之地:天然的水域阻隔着工业文明的侵害,受到保护的土地充满着自然原始风情,温暖宜人的环境给土地上的生灵提供自由的生长环境。新墨西哥州的陶斯和墨西哥的查帕拉湖符合上述条件,令他一度认为“拉纳尼姆”成真了。可他忽略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在这些地方无法产生创作灵感,他在漂泊时期并没有找到“拉纳尼姆”,只好将“拉纳尼姆”放入创作中去实现。其次,劳伦斯认为社会变革要从个人开始,并尽量简化社会结构。所以,在劳伦斯的社会网络中有两种核心关系:领袖与民众、男性与女性。在这两种关系中详尽阐释了他对理想社会的看法:每个人都是为了找回完整自我、构筑充满生命力的社会而聚集在一起的,这个社会就是劳伦斯所向往的乐土——“拉纳尼姆”。第二章从哲学角度来看,“拉纳尼姆”体现了劳伦斯的原始主义倾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疏离,而人类的本能与自然息息相关,要找回人的本能就要重新建立和自然的联系,回归自然。劳伦斯认为自然是有灵性的,每一处土地都能孕育出独特的文化。所以,拯救现代人灵魂的第一步就需要响应“地域之灵”的召唤,回归原始自然。此外,劳伦斯和尼采一样对西方传统理性——“认识你自己”充满怀疑,他认为现代人的大脑(精神)过于发达,导致人异化为非人,要拯救人的灵魂就需要通过宣扬“血性意识”和张扬性来回归下部自我,回归人的生命本源。只有每个人都接续了原始生命力的火种,才能成为完整的人,才能找到心中的“拉纳尼姆”。第三章从宗教学角度来看,“拉纳尼姆”体现了劳伦斯的性宗教。“拉纳尼姆”凝结着劳伦斯对宗教的思考,包括他对血肉的信仰以及他将性作为其救世之途。所以,他的宗教信仰一方面批判和继承基督教上帝信仰,另一方面借鉴和吸收了原始宗教内涵,在二者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新的神学信仰。神圣的性爱是他的救世良方,性在他看来是伟大的神,在他的作品中性的地位是超然的,不管是异性之爱还是同性之爱,都是个人和社会新生的唯一途径。第四章探讨“拉纳尼姆”主题在劳伦斯的创作中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社会原因主要有““一战””前后英国文学对未来的构想、20世纪原始主义的回归以及20世纪宗教救赎意识;个人原因主要有劳伦斯的“拉纳尼姆”情结、劳伦斯受非理性思潮的影响、劳伦斯的家族宗教传统和劳伦斯的“性宗教”以及劳伦斯个人对“归属感”的渴望。结语部分通过对后期“朝圣小说”中“拉纳尼姆”主题的多角度解读,笔者认为劳伦斯第三阶段是他创作的深化而不是转折。这一阶段不仅延续了前期创作的重要内容,而且在思想内涵的丰富和艺术手法的创新上奠定了后期创作的基础。“拉纳尼姆”主题具有内在矛盾性,极具张力,从其解读我们也可以看到劳伦斯的思想和创作留给后人无数的思考和阐释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菁;;理查德·弗拉纳根及其小说《崎路向北》述评[J];北方文学;2016年19期
2 大桔;Geoff Gallice;;瓜拉纳[J];环球人文地理;2016年23期
3 健诚;神奇的瓜拉纳果[J];当代世界;2001年09期
4 Bruno Morandi-Dragon Image;;多彩的拉纳·塔鲁[J];旅游;2009年02期
5 布鲁诺·莫朗迪;张牧;;多彩的拉纳·塔鲁[J];文明;2002年06期
6 李莉;;克拉纳赫:跨越写实与矫饰的艺术家[J];艺术探索;2011年01期
7 ;亚马逊之宝——瓜拉纳果[J];饮料工业;2004年04期
8 乔凯凯;;7岁男孩儿创办“垃圾”银行[J];世界文化;2019年04期
9 陈宇飞;李皓;张利财;陈长武;;瓜拉纳高山红景天运动饮料的研制[J];食品科学;2007年12期
10 柴智;林真实到矫饰——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画家鲁卡斯·克拉纳赫的绘画生涯[J];福建艺术;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周施廷;;克拉纳赫与马丁·路德肖像画[A];美术学研究(第4辑)[C];2015年
2 成静;;我们如何能相信耶稣的复活?——卡尔·拉纳基督复活论研究[A];基督教思想评论(总第二十三辑)[C];2018年
3 朱晓红;;拉纳神学人类学中的先验条件和经验分析——从几组概念开始[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四辑[C];2012年
4 宗晓兰;;卡尔·拉纳的教会观[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六辑[C];2013年
5 张定源;;多拉纳萨依金矿次生晕中金的信号分析[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41)[C];1989年
6 王新生;;“罗马天主教会静静的推动者”——卡尔·拉纳其人其学[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五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洪起;索拉纳紧急访问马其顿[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2 ;索拉纳向伊朗递交复谈新方案[N];人民日报;2008年
3 ;索拉纳:伊朗核会谈部分误解已澄清[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4 记者 陈成智;我省与巴西巴拉纳州结为友好省州[N];海南日报;2010年
5 记者 蔡朝阳;瑞典达拉纳省与我省深化经贸文化等领域合作[N];湖北日报;2015年
6 本报记者 沈柬贝;索拉纳:中欧团结因素远大于分歧[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7 记者 甘勇;王晓东会见瑞典达拉纳省省长[N];湖北日报;2016年
8 田帆;拉里贾尼推迟访问布鲁塞尔,索拉纳“惊讶”[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9 记者 俞菀;“迟来的公道”[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10 木水;塞浦路斯拉纳卡市文化印象[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新生;卡尔·拉纳神哲学思想探析[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莹;弗拉纳根的自然主义幸福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2 王楠;劳伦斯后期“朝圣小说”的“拉纳尼姆”主题阐释[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3 赵斐;新疆多拉纳萨依金矿床地质特征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4 周斌斌;劳伦斯笔下寻找“拉纳尼姆”的出逃者[D];黑龙江大学;2008年
5 黄翔;拉纳尼姆与《恋爱中的女人》[D];浙江大学;2014年
6 段正芝;拉纳尼姆之梦[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章尹代子;卡洛·埃米利奥·加达作品《梅鲁拉纳街上一场可怕的混乱》的创作手法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年
8 闫君;格拉纳多斯《音乐会快板》分析[D];天津音乐学院;2016年
9 李贞慧;格拉纳多斯之钢琴乐曲《稻草人》的音乐内容及演奏解析[D];南京艺术学院;2016年
10 林晨;格拉纳多斯钢琴作品的民族特征及演奏诠释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
本文编号:
270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