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中两代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语用学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712.074;H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畅;;论《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2 王小玲;龙森祥;;标题:《喜福会》中母女背后的文化差异(英文)[J];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02期
3 王桂贤;;国内《喜福会》研究述评[J];长城;2011年08期
4 刘倩;赵莉华;;《喜福会》中的阶级空间政治与身份认同[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5 周捷;;从谭恩美《喜福会》探讨二十世纪美华文学中国形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6 唐雅明;;《喜福会》译本中的文化回译问题[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年03期
7 赵俊;王玉;;从《喜福会》中看中西文化差异[J];青年文学家;2018年21期
8 金衡山;;解放的含义:从《喜福会》(电影)到《面子》和《挽救面子》[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年02期
9 杨芳;;《喜福会》的分层叙述结构[J];青年文学家;2014年29期
10 田田;;试论《喜福会》中的“鬼魂”文化[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李静;;论编辑与作者的互动关系——评析《喜福会》[A];我所向往的编辑——第三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3年
3 周亚芳;;《灶神之妻》中儒家父权制的解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4 曲薇蔚;;“两类人”看强交际环境文化与弱交际环境文化之间的冲突[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张建东;;从“灶神之妻”到“莫愁夫人”的完美蜕变——《灶神之妻》的女性主义解读[A];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五卷)[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湘南;横空出世《喜福会》[N];深圳商报;2001年
2 谢湘南;母女之间的奇瑰故事[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张陟;将闹剧进行到底[N];文艺报;2007年
4 中华读书报记者 康慨;美国人最喜爱的一百种书[N];中华读书报;2018年
5 本报记者 傅小平;无“信”可言,何谈“达”、“雅”?[N];文学报;2006年
6 邓齐平;海外华人文学显示出独特魅力[N];文艺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张振胜 丁杨;名家新书频出 新人作品嫌少[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温辉;香港国际文学节3月开锣[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9 张慧瑜;“秘扇”中的中国想象[N];中国艺术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舒晋瑜;翻译乎?改写乎?“译写”模式惹争议[N];中华读书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丹;《喜福会》中两代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语用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静;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喜福会》中东方主义的建构及解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平;逃离他者—解读《喜福会》中的女性主义觉醒[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4 孙莹;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解读《喜福会》[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5 韦盼盼;小说《喜福会》对话中的不礼貌表达策略及其功能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7年
6 崔书剑;对《喜福会》和《落地》的文化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7 刘小爽;女性人物的身份寻求: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分析《喜福会》[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年
8 赵阳;多重的交响—《喜福会》的对话解读[D];郑州大学;2015年
9 周紫君;《喜福会》两个中译本的翻译策略对比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10 顾Z逆
本文编号:27126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12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