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度之行》中的空间
本文关键词:论《印度之行》中的空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是著名的英国作家、人文主义者,其作品大多探讨生活背景迥异的人们如何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实现联结。1924年,《印度之行》出版,小说讲述了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两位英国女性初来印度后的所见所闻。作品中的三个部分(清真寺、山洞以及寺庙)均以独具印度社会文化印记的空间作为标题,此外,福斯特还将—系列生动的空间描写融入小说中:英印人及印度人的生活空间,集会场所,宗教建筑,整座城市的空间排布……这些空间无—不向读者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内印度人及英印人的生活轨迹。本论文将深入研究《印度之行》中空间的意蕴,论证这些空间的文化内涵以及空间所产生的影响。论文将梳理小说中的空间描写,并通过性别、种族、宗教这三个视角进—步解析空间的生产及其影响。首先,不论是印度女性或是英国女性在小说中均受到其男性同胞的桎梏,有限的空间描绘喻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压抑的地位。其次,随着英国政府在印度的殖民扩张越演愈烈,殖民者掌握了更多的空间支配权,这影响着印度城市内部的空间划分。受到殖民统治的影响,印度人及英印人分别占据城市中的不同空间,各自的生活环境及集会场所也截然不同。小说中空间的分割及改造暴露了英国人在印度的暴力统治,同时各空间之间的排他性也将种族冲突和偏见表现得淋漓尽致。再次,由于印度社会同时受到多宗教的影响,承载着各类宗教信仰的宗教建筑在印度城市中屡见不鲜。福斯特通过对宗教建筑的空间刻画及其中的人物活动,表现了印度社会中各类宗教不可调和的现状。总之,本论文旨在阐释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社会的空间结构及这—结构对印度人的社会活动和思想情感的影响。尽管空间的划分展现了特定历史环境中印度社会的性别歧视、种族冲突和宗教差异,福斯特的本意并非渲染殖民时期不同文化的冲突及碰撞,相反他更希望寻求不同种族间人们联结的可能性。小说中印度人及英印人几次短暂的联结,表明在跨文化环境中,掌握空间的主动权是构建不同种族间平等对话的前提,也是实现人与人联结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尊重空间的差异及跨越空间的界限是实现联结的主要方式。总之,福斯特及其巧妙地将文化冲突及联结主题融入到空间中,为读者提供—个独特的阅读视角和阅读体验。
【关键词】:E.M.福斯特 《印度之行》 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1. Introduction11-24
- 1.1 General Research Background11-14
- 1.2 Literature Review14-19
- 1.3 Research Structure19-24
- 2. Space and Division24-50
- 2.1 Space and Gender Inequality25-32
- 2.1.1 Muddle India:a Feminine Space25-28
- 2.1.2 Confined Space:the Inferiority of Woman28-32
- 2.2 Space and Racial Conflicts32-40
- 2.2.1 The Duality of Space33-38
- 2.2.2 The Surveillance System38-40
- 2.3 Space and Religious Separateness40-50
- 2.3.1 Mosque:Aziz's Religious Dependence42-44
- 2.3.2 Marabar Caves:Mrs.Moore's Religious Disillusionment44-46
- 2.3.3 Temple:Godbole's Religious Faith46-50
- 3. Way to Connect50-59
- 3.1 The Premise:the Initiative of Controlling Space51-55
- 3.2 Respect for Spatial Difference55-57
- 3.3 Shift among Different Spaces57-59
- 4. Conclusion59-61
- References61-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知国;;《印度之行》20年研究论文统计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2 周莉莉;;重建巴比塔的徒劳——论《印度之行》中联结主题失败的根源[J];文教资料;2013年27期
3 李鸿强;李丽娟;;浑沌与混乱,虚无与实在——论《印度之行》中的印度[J];作家;2008年14期
4 屈晓丽;《印度之行》与“交往”之旅[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崔少元;;文化冲突与文化融通——《印度之行》:一个后殖民主义读本[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1年00期
6 骆文琳;浅析否定词及否定句对《印度之行》主题的帮助[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刘丹翎;印度之行:通天塔的徒劳——对《印度之行》的“分裂”主题的分析[J];国外文学;2003年03期
8 张海华;让爱穿越文化的障碍——论福斯特《印度之行》的文化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张海华;《印度之行》:爱的渴望,友谊的追寻[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王苹;石兰;;印度题材小说中的对话意识——以《印度之行》为个案[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袁霞;;论《印度之行》中的跨文化交际[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张海华;;让爱穿越文化的障碍——论福斯特《印度之行》的文化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胜明;文化旅行理论视野下的《印度之行》[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劲;《印度之行》中虚构的“他者”[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2 刘瑜;从后殖民批评方法的角度对比分析《吉姆》和《印度之行》[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雷玲玉;从东方主义角度析爱德华·摩·福斯特《印度之行》中的宗主国意识[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胡梦婕;论《印度之行》中的空间[D];浙江大学;2016年
5 彭颖;《印度之行》中的节奏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高书霞;论《印度之行》中的人际关系危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黄曦;《印度之行》中的他者[D];四川大学;2006年
8 张文明;论《印度之行》的叙事艺术[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秀香;在中心与边缘之间——《印度之行》的后殖民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纯仪;《印度之行》中的印度想像[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论《印度之行》中的空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16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1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