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弥留之际》的异托邦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乒;;因为真实,所以痛苦——浅谈《我弥留之际》生命观[J];文教资料;2014年20期
2 夏君;;《我弥留之际》的死亡主题[J];林区教学;2014年12期
3 许会荣;;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叙事的审美价值[J];文教资料;2011年07期
4 张红丽;程远蝶;;论《我弥留之际》中的原型意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年06期
5 董勋;;《我弥留之际》中女性形象的双重建构[J];语文建设;2017年20期
6 王钢;沈轶员;;论《我弥留之际》对《奥德赛》的戏仿[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7 李丽娜;;《我弥留之际》文学语言特色解读[J];语文建设;2016年08期
8 李文俊;;“他们在苦熬”——关于《我弥留之际》[J];世界文学;1988年05期
9 刘黎;;从陌生化视角解读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创作艺术[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14期
10 程荣;;论《我弥留之际》中的父亲形象[J];文学教育(上);201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雪逸;;论《我弥留之际》中的复调特征[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晓霞;;畸形的旅途—读《我弥留之际》(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欧阳立博;;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多角度叙述结构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黄明;;艺术的想象与想象的艺术——论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创作[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朝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及其背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邱华栋;我喜欢的十部小说[N];中国文化报;2003年
3 实习生 田辛;他为读者带来另一片文学天空[N];文学报;2000年
4 杨鸥;心系福克纳的李文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5 汤奇云;她给了我们无法拒绝的希望[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怓存磊;追念逝者的旅程 划出生命的痕迹[N];北京日报;2010年
7 邹海仑;中国福克纳文学介绍的开山者和集大成者[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曹贵钟;向好译家致敬[N];文汇报;2019年
9 加拿大约克大学 徐学清;细说世界文坛“抄袭”三大案[N];中华读书报;2011年
10 书评人 徐则臣;福克纳的遗产[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桃冶;福克纳文学作品伦理取向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2 董丽娟;狂欢化视域中的威廉·福克纳小说[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梁成;《我弥留之际》的异托邦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年
2 贾雯;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的哥特艺术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年
3 王庆玲;《我弥留之际》异化现象解读[D];辽宁大学;2018年
4 高成珂;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与古希腊神话中的死亡故事[D];浙江师范大学;2018年
5 袁殷如;从死亡中领悟生存的哲学:论《我弥留之际》中的存在主义思想[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陀子荣;《我弥留之际》中的生态失衡解读[D];广西大学;2013年
7 殷彬;《我弥留之际》中的象征主义[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夏君;弗洛伊德主义对《我弥留之际》之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张婷;自省与重生:《杯酒留痕》与《我弥留之际》的互文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10 常娥;《我弥留之际》的伦理解读[D];湖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181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18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