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贝克特在《等待戈多》、《终局》和《跌倒的人》中对爱尔兰性的重现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565.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爱英;;走进贝克特的世界[J];中国出版;2016年23期
2 刘米扬;;遁世?天堂——贝克特与他的晚年短剧(1977—1983)[J];剧作家;2017年01期
3 时雯钰;;浅析贝克特戏剧中表现主题的艺术方法[J];祖国;2017年04期
4 詹姆斯·诺尔森;约翰·海恩斯;;贝克特肖像[J];艺苑;2006年06期
5 宁;;贝克特之后的贝克特[J];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04期
6 伊丽莎白·B·布兹;何瑛;;塞缪尔·贝克特——一个对存在主义满怀失望情绪的荒诞派作家[J];文化译丛;1988年02期
7 黄立华;;贝克特戏剧中的神经叙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8 何树;;调和与突破——评《贝克特的边界景观:退却的游戏》[J];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02期
9 张蔚;;感触贝克特《终局》的节奏[J];当代戏剧;2008年05期
10 吴岳添;;贝克特——充满矛盾的作家[J];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丁立群;;从《等待戈多》看塞缪尔·贝克特的伦理关怀[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宁;;浅论《马龙之死》中悖谬现象的荒诞性[A];荆楚学术2016年第四期 (总第五期)[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力军;独一无二的贝克特[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王绍祥(翻译家);永远的贝克特[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周力军;贝克特——戏剧巨匠魅力永恒[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4 复旦大学教授 孙建;贝克特:“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N];社会科学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李晋悦;把百年贝克特存入中国的银行[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邓中良;贝克特的国别归属之争[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邹琰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阅读贝克特[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6年
8 编译 黎文;贝克特的间谍生涯[N];文汇报;2014年
9 谷禾;等待戈多 等待贝克特[N];财经时报;2006年
10 陈颐;贝克特:爱上工作每一天[N];经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曹波;回到想像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2 白玉华;三种视角分析塞缪尔·贝克特戏剧中的沉默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胡怡君;贝克特小说中的时间难题[D];复旦大学;2011年
4 施清婧;中国舞台上的塞缪尔·贝克特—跨文化戏剧演出研究(1964-2011)[D];南京大学;2013年
5 黄立华;贝克特戏剧文本中隐喻的认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梁钫;贫乏之中的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月;论贝克特在《等待戈多》、《终局》和《跌倒的人》中对爱尔兰性的重现[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年
2 王倩;贝克特戏剧中的“游牧”性特征[D];上海戏剧学院;2017年
3 王素华;死亡背后的荒诞—解读贝克特的《马龙之死》[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林露;论萨缪尔·贝克特小说三部曲与“第三空间”[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彭婧;贝克特戏剧文本中反讽的认知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2年
6 赵翠玲;苦难与解脱:贝克特小说三部曲中的身体叙述[D];西南大学;2016年
7 朱敏;塞缪尔·贝克特戏剧中的荒诞性[D];山东大学;2008年
8 周霞;贝克特三部剧作的互文性解读[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9 张凯斌;托马斯·贝克特死因探析[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匡钰莹;论塞缪尔·贝克特《一切沦落者》、《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哦,美好的日子!》中的回忆主题[D];武汉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212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21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