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俄罗斯反乌托邦小说探析

发布时间:2021-03-01 22:31
  反乌托邦文学是乌托邦文学的变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它形成和发展于 20 世纪。反乌托邦文学是对乌托邦文学的讽刺性模拟。当后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和谐美满的未来社会,并鼓舞我们去实现这一理想目标的时候,反乌托邦文学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与之相反的荒诞无稽、阴森可怖的世界。其目的在于警示人类,一旦理性超越客观规律,把意愿强加给历史,把空想作为现实目标执著追求,并忽视人类个体本应是最终的关怀对象的时候,就必然导致某种非理性的“疯狂”,乌托邦的美好就必然变为反乌托邦的恐怖。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俄罗斯反乌托邦小说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俄罗斯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正是出自这个时期。其中,扎米亚京的《我们》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具经典意义的三部反乌托邦作品之一。普拉东诺夫的反乌托邦三部曲《切文古尔镇》、《基坑》和《初生海》别具一格,在批判中杂糅悲悯,在否定中寄予希望。此外,布尔加科夫的《不祥的蛋》和《狗心》中的独特的反乌托邦因素也为研究界所注意。论文主要采用社会学分析、比较分析、文本分析的方法,对上述反乌托邦小说的成因、内涵、特质加以阐释。 论文共分五部分。绪论阐述乌托邦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文学史上从乌托邦主题到反乌托邦主题的嬗变。第一章以扎米亚京的《我们》为对象,通过三组对立概念所代表的思想冲突,来分析作家对理性至上、制度至上、蔑视人性、践踏人性的极权秩序的批判。第二章以普拉东诺夫的反乌托邦三部曲为对象,从作家的创作历程、作品与《我们》的差异、以及小说的“寻找”主题入手,分析普拉东诺夫反乌托邦小说的特点: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在反乌托邦中寄寓某种乌托邦理想。第三章以布尔加科夫的《不祥的蛋》、《狗心》为对象,揭示小说的共同主题:对科技的走火入魔必然造就荒谬的反乌托邦世界。结语对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俄罗斯反乌托邦小说的一般特征作了总结。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512
文章目录
绪论:从乌托邦到反乌托邦
    第一节 乌托邦思想及其在文学中的体现
        一、乌托邦思想及其在欧洲文学中的体现
        二、俄罗斯乌托邦文学简述
    第二节 从乌托邦到反乌托邦主题的嬗变
        一、欧洲反乌托邦文学的兴起
        二、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简述
第一章 扎米亚京:遍布“精神之熵”的反乌托邦世界
    第一节 熵与革命
    第二节 幸福与自由
    第三节 共性与个性
第二章 普拉东诺夫:失去“共同和个人生活意义”的反乌托邦世界
    第一节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第二节 未来与现实
    第三节 寻找与幻灭
第三章 布尔加科夫:违背自然进程的反乌托邦世界
    第一节 奇异的“红光”
    第二节 狗心?人心?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生雨;高职教育中怎样开展语文教学[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江守义;叙事是一种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江守义;叙事中的时序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周立平;;论鲁迅小说中的反讽艺术[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宋向红;阿尼玛与阿尼姆斯——论曹禺早期剧作的角色配置模式[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吴景明;女性崇拜意识与曹禺童年“性别错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徐斌;制度变革与人性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卿青;试论学院派民族民间舞的存在依据——再看《大地之舞》[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廖四平;台湾现代派诗歌与西方影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唐扣兰;结构主义对《荆棘鸟》生命意识的阐释[J];常熟高专学报;200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丛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2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何伟;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5 荣洁;茨维塔耶娃创作的主题和诗学特征[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吕耀明;中国商业银行创新与发展[D];厦门大学;2002年

9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242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242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9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