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质疑爱默生:狄金森自然诗的反叛性诗学策略

发布时间:2020-07-04 00:25
【摘要】:狄金森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贯穿了她的创作过程。她的自然诗体现了对世界与个体关系的思考和对语言形式与意义的探索。狄金森是常年隐居的神秘诗人,诗学师承多元。其中爱默生被认为是狄金森的最重要的引导者,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爱默生超验主义对狄金森诗歌认识论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探究狄金森为何以其诗学策略质疑爱默生,探讨狄金森如何通过自然诗贯通她对爱默生式的自然哲学和审美感知模式的扬弃,而这正是过往研究所缺乏的。论文主体部分的三个章节分别探讨在爱默生语境下狄金森诗人身份与自然观的确立,她的自然感知模式以及诗学上的形式策略。第一章探讨诗人的身份和自然的关系。爱默生认为诗人是解决时代困境的学者,诗人职责的完成需要阐释自然。狄金森在爱默生启发下成为思考自然的诗人,但与爱默生不同的是,她反对自然的完整性。爱默生把自然割裂成为“我”和“非我”,将自然看成与自我对立的客体,寻求对自然的完整印象。狄金森也强调人的主体性,但寻求自我与自然的多元互动。第二章分析爱默生和狄金森对自然的不同感知机制和由此发展出的对真理的不同的认知路径。狄金森早期深受爱默生视觉中心主义影响,以视觉为主导感知自然,认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并以此为诗学基础。尽管狄金森的视觉感觉机制来自爱默生,二者对视觉手段的偏爱却有所不同,并显示出不同的发展方向。爱默生始终以视觉为主导知觉,而狄金森在认识到视觉的局限性后采用了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联觉诗学策略。狄金森感知诗学中的联觉机制的建立,使其达到对真理的多方认知,并最终实现反理性,去中心化的诗性哲学认知。第三章着重分析狄金森自然诗反叛性的形式策略及其多元性和含混性的诗学效果。狄金森寻求思维的发散和精神的自由,其反传统形式创造了诗歌意义的不确定和含混,体现了其诗学的现代性。她试图“歪着讲真理”,诗歌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段都力求“三弯九转”。狄金森反语法规则的符号使用、反常规的断行的运用比爱默生更为激进,其隐喻和双关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促成了对真理的多样化表达。狄金森以贯通自然哲学和审美感知模式的方式质疑性地回应了爱默生。她拒绝对自然的整体性解读,而强调自然审美中的个人经验。在自我与自然的多元互动中发展了联觉感知机制。通过联觉的审美感知和以形式扩充语义的诗学策略,狄金森实现了对爱默生的反叛,也诗化了反理性和去中心化的自然哲学观。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712.0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玲;;相近的灵魂:艾米莉·狄金森作品中自然的诗画之维[J];外语与翻译;2016年04期

2 黄艳云;;狄金森在中国的译介与本土化形象构建[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3 汪汉利;;狄金森的大海与爱情[J];世界文化;2017年09期

4 陈学勤;张令千;;浅析狄金森诗中的“死亡”再定义——以《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年09期

5 王巧俐;张志庆;;狄金森物象与心灵家园的诗歌[J];求索;2016年05期

6 康燕彬;;狄金森对佛教的吸收[J];外国文学评论;2015年02期

7 徐春英;;田园生活与狄金森诗歌中的自然隐喻[J];雪莲;2018年10期

8 曾轶峰;;诗人在这“没读过什么书”——探访狄金森的母校霍山女子学院[J];大学生;2019年02期

9 韩青辰;;星星的桥[J];阅读;2017年42期

10 李丽波;;狄金森诗歌中的空间探析[J];芒种;201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卢小香;;无名的狄金森[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晓玲;;爱米莉.狄金森自然诗初探[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3 张礼牡;卢普庭;丁迎;;幽闭的灵魂风景画家——论狄金森的诗歌艺术[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游庆珠;;打破传统,各领风骚在诗坛——惠特曼与狄金森比较初探[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5 牟一锋;;培育孩子读书兴趣和习惯的教学案例[A];教育理论研究(第四辑)[C];2018年

6 刘恩波;;宋晓杰和她一门心思的诗歌[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宋晓杰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葛怡婷 实习生 申冬梅;镜头下摇曳的诗意[N];第一财经日报;2017年

2 记者 王思齐;在汉语中找到新的“狄金森”[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3 彭坚;狄金森诗歌的一种情结[N];文艺报;2007年

4 刘庆云;孤独是件困难的事[N];中国保险报;2002年

5 贾晓伟;“光合作用”与诗人狄金森[N];北京日报;2011年

6 刘庆云;孤独是迷人的[N];文汇报;2002年

7 江枫;青年翻译家的浮躁心态和教育缺陷[N];文学报;2013年

8 江枫;昨天已经古老[N];文学报;2014年

9 朱莉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以袭人的寂寞传达诗歌的魅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陈亮;余秀华:在生活与诗歌的双重坐标中[N];中国艺术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金娥;孤寂的风景: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孤独意识[D];山东大学;2011年

2 周建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文体的言说[D];河南大学;2004年

3 金文宁;以自我否定形式成就自我——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巧俐;狄金森的宗教观与诗歌创作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雨晴;江枫与蒲隆的狄金森诗歌汉译本比较:基于风格标记理论视角的定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2 张珊;质疑爱默生:狄金森自然诗的反叛性诗学策略[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3 谢晨鹭;狄金森诗歌中的孤独意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年

4 张嘉明;艾米丽·狄金森诗歌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5 呼振楠;狄金森诗歌“互文”意象的翻译[D];西南大学;2018年

6 杨晓利;狄金森与玄学派诗歌[D];西南大学;2014年

7 朱琼敏;突破有限—论艾米莉·狄金森的“私发表”[D];复旦大学;2012年

8 谭锴;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及其艺术传达[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许佳;狄金森诗歌中死亡情结之精神分析[D];贵州大学;2006年

10 赵英俊;矛盾性在艾米莉 狄金森诗中的反映[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40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40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8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