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作者观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51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爽;;狂欢化文学——对美国约瑟夫·海勒和英国戴维·洛奇作品的巴赫金论解读[J];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10期
2 来守英;;论谐与狂欢——刘勰与巴赫金“笑”理论之比较[J];语文学刊;2007年01期
3 王加兴;;砥砺奋进——中国巴赫金研究会十年回顾[J];俄罗斯文艺;2018年03期
4 张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巴赫金学派文论的译介、研究与对话——外国文论本土化研究案例之一[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6期
5 王志耕;;巴赫金思想的跨文化启示[J];中国图书评论;2017年05期
6 李波;;巴赫金思想与翻译研究关系初探[J];东方翻译;2016年05期
7 何朝辉;;巴赫金研究的经典之作——评刘康《对话的喧声:巴赫金的文化转型理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8 王永祥;;巴赫金符号学思想的比较与应用研究[J];俄罗斯文艺;2015年04期
9 张碧;;巴赫金符号学思想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符号学理论[J];俄罗斯文艺;2015年04期
10 加林·吉哈诺夫;汪洪章;;米哈伊尔·巴赫金:含义不同的发现与文化转型[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2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齐效斌;;巴赫金符号学思想初探[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5 印松霞;;试论巴赫金对话理论在旅游广告语域中的运用[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张蕊晗;;巴赫金“狂欢笑”与刘勰“谐辞观”——对文学为人民的启示意义[A];荆楚学术(第二辑)[C];2016年
7 刘炜;闻虎;应荣昒;;船舶浅水阻力的估算方法[A];海洋船舶安全理论与实践论文集[C];2008年
8 田春凤;;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圣经诠释[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四辑[C];2006年
9 卿敏;张文钊;唐明国;葛良胜;韩先菊;;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毕力赫金矿田构造系统及其控矿规律[A];第三届全国矿田构造与地质找矿理论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开焱;;对小说的超常兴趣和小说文化价值的确认——冯梦龙与巴赫金关于小说文化价值思想比较研究[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九辑)——中国文化的价值论与文体论[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东师范大学 陈建华;与巴赫金对话[N];社会科学报;2019年
2 廖四平;独树一帜的巴赫金研究[N];文艺报;2009年
3 刘文飞;彼岸的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钱中文;巴赫金研究的新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与俄罗斯文论家谈论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张冰;“超语言学”:巴赫金语言文学研究肯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7 ;狂欢理论是“想像催生”的吗?[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钱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是可以常青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钱中文;“我们这些人实际上生活在两种现实里面”[N];中华读书报;2000年
10 张开焱;学会在开放中封闭[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2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4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5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谭芳;巴赫金理论视域下的外语对话课堂理论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骆凡;中国式“狂欢”与清代说书[D];扬州大学;2014年
8 龙玉霞;走向人类学诗学[D];浙江大学;2010年
9 袁俭伟;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罗贻荣;戴维·洛奇对话小说理论与创作实践[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玉玲;重绘黑人躯体:巴赫金怪诞躯体理论视阈下《最蓝的眼睛》的解读[D];吉林大学;2019年
2 王明晨;巴赫金作者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年
3 王宁;巴赫金话语理论观照下的两个十诫文本[D];河南大学;2018年
4 蒋鸣明;巴赫金“对话”理论视角下《追风筝的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5 李琦;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角下《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双重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8年
6 赵空雷;巴赫金对话主义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辽宁大学;2012年
7 张杰;《另一种访谈》汉译实践报告[D];黑龙江大学;2018年
8 范晔;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及其在中国的理论旅行[D];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
9 崔文亚;《巴赫金文艺创作美学》(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黑龙江大学;2018年
10 赵彦红;巴赫金理论视阈下的对话传播初探[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596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59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