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主义对17-19世纪美国文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3-09 08:15
本文是对美国清教主义与17—19世纪美国文学影响关系所作的宏观研究。作为美国文明与文化的主要源头,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与文学的影响持久而深刻。正如佩里.米勒所说:“如果我们不理解清教,可以说就不能理解美国。”美国清教主义虽然来自英国,但在北美这块特殊的地域,其内容形式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国民精神的铸造方面来说,其影响远远超过了英国清教。从文学的角度考虑,清教主义既是一种社会力量,影响作品本身的生产,又是一种伦理规范,制约着社会与作家的道德生产,同时,清教主义也是一种情感的力量,塑造着美国独特的文学精神。基于此,本文拟从美国清教主义自身包含的三个价值层面入手,确立其对美国文学影响论述的基本框架: 其一是信仰层面,表现为教规教义等基本的宗教信条;其二为道德伦理层面,表现为勤俭、内省、努力工作以及禁欲主义等思想品德;其三为“世俗”层面,表现为个人主义,民主平等与进取精神。而这种基于清教特殊文化氛围所产生的世俗精神正是区别清教与一般基督教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与此相对应,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影响也主要表现在“教义信仰”、“世俗精神”与“伦理道德”三个方面,并在文学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信仰的角度看,秉承加尔文教义的清教主义强调对上帝的虔诚、敬畏与绝对服从,其信仰基础是“原罪论”以及由此派生的“命定论”理论。表现在文学上首先是对清教教义的宣扬,如重述《圣经》故事、构建清教徒神话、赞美上帝、描述人类的堕落以及歌颂圣人坚韧不拨的精神从而证明上帝的伟大预见等,这一类作品主要集中在17世纪为主的殖民地时期;从“世俗”的角度看,清教思想在北美特殊地域产生了有美国特色的个人主义、自由精神与使命意识。表现在文学上则是对“美国信念”(American Creed)的歌颂,对美国梦的寻求以及作家强烈的创新意识;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清教主义的勤俭努力,虔诚内省以及禁欲主义等不仅深刻影响了清教徒的行为方式,又严重束缚了他们的自由思想,一代代作家不断对此进行批判与反思,神性与人性,信仰与自由、原罪与善恶的矛盾冲突也因此构成美国文学上一个永恒的主题。当然,清教主义上述三个思想层面并不能涵盖整个美国文学,但在17—19世纪无疑构成了美国文学的三个主要方面。并且随着不同时期外来思潮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清教主义自身也不断变化发展,因而在文学上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时代特征。17世纪正值清教的鼎盛时期,清教思想笼罩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既是清教思想的主要宣传工具,自身也是清教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可以把17世纪美国文学称之为“信仰时代的文学”,由此形成的“清教文学传统”是美国文学本土化的开端;18世纪清教思想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这时欧洲启蒙思想的传入,已开始对正统清教思想产生冲击,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独立运动前后的革命形势,分散了人们对教义的争执,对地狱的恐惧等方面的注意力,“年青的美国更需要一种革命的,实干的,奋进的世俗精神来为革命辩护及为新兴的国家提供前进的动力。这种文学的世俗精神,一方面是相对于17世纪信仰时代而言,文学的功能更多的是为革命现实服务,另一方面清教主义自身蕴含的开拓进取、乐观向上以及个人主义等世俗精神开始在文学中得到张扬,文学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转而表现为对自由主义的歌颂,对个人成功的肯定,对发展社会经济的渴望,正是这些世俗精神极大的促进了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完善与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此即韦伯所谓的新教的伦理道德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美国革命时代,实际上是清教主义从虔信、理想主义朝着美国启蒙时期更为世俗化、个性化,实用化与世界化方向发展演变的时期。因而18世纪的美国文学从清教主义的角度可以称之为“世俗时代的文学”。19世纪,美国文学开始了真正本土化的进程,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先后占据了美国文坛。清教主义作为一种教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正逐步减弱,但它对19世纪美国文学的影响仍然是显而易见的。受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尤其是随着革命形势的稳固,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人们得以重新审视清教主义的利弊得失,以更为冷静的态度重新思考对清教主义传统扬弃。作为19世纪美国主要社会思潮的超验主义虽然高扬“自我”的大旗,他们仍然肯定清教主义的道德教化功能。因此,“超验主义仍然可以看成是以人性本善的观点为前提而得以修正了的清教主义”。这一时期美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使个人主义达到了一种新的阶段,强盛的国力,民主的政府,辽阔的疆土,富足的生活,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在这个上帝特别眷顾的迦南美地,一座为世人景仰的“山巅之城”正在建成。爱默生、惠特曼似乎在向世人表明,他们正在重建人类始祖亚当曾经失去的乐园,美国人,爱默生笔下的“超灵”,惠特曼诗歌中的“自我”,正是美洲历史上“新的亚当”。然而另一方面,伴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贪婪、暴力、战争、甚至孤独、冷漠、异化,这些二十世纪主要的社会问题,在19世纪已经初显端倪,霍桑、麦尔维尔的作品表明,若无法有效解决人类心中固有的“罪”与“恶”,如果听任没有道德限制的个人主义自由发展,那么,等待人类的将不是至福的“千禧年”,而极可能是“末日的审判”。从这个角度讲,19世纪美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文艺复兴是世俗的个人主义极度膨胀与传统的清教主义伦理道德激烈冲突的结果。以此观之,19世纪美国文学大致可简化为两类,一是着力刻画美国人这个“新亚当”形象,继续书写“伊甸园”神话;二是立足对传统清教伦理道德的批判与继承,反思与超越,为过度自负的个人主义敲响了警钟。因此19世纪的美国文学从清教主义的角度看可以称之为是“道德批判与反思时代的文学”。 国外学者对清教主义的研究虽然十分丰富,但主要集中在宗教学(神学)、社会学、政治学、思想史以及经济史等层面,对清教主义文学的研究尤其对清教主义文学传统的研究并不系统全面,对清教主义与18世纪以后美国文学的影响关系少有涉及,在论及宗教与文学时,大多数学者都是从一般意义上的基督教入手笼统的谈宗教与文学的关系,很少区别一般意义的基督教与清教主义的联系与区别。实际上,基督教在美国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新教(以清教为主)到泛基督教的演进历程,在经历多次信仰衰落与宗教复兴运动的过程中,新教各派具体的教义与教派不断被弱化,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被“公民宗教”(泛基督教)所取代。因此,清教主义作为17—19世纪美国特定环境条件下存在与发展的主要思想体系,它除了带有一般意义上的基督宗教特性外,还自有其特殊的内涵与特质,因而忽略这种特质而泛论基督教对美国文学的影响是不全面的,至少是不准确的。因此这也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对清教主义文学及其传统的研究成果可谓廖若晨星,关注不够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清教主义思想为线索对美国文学传统进行系统清理,进而从文化的角度总结美国文学发展中清教主义文学传统,这方面的研究则基本无人涉及,从这个角度讲,对“美国文学中的清教主义文学传统”这一论题的研究,是有一定的价值意义的。本文的选题正是基于以上的考虑。 本论文总共分为四章。导论部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的选题目的、研究现状及方法。同时包括对本文题目涉及的主要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其中主要是对本文基本论述框架的预设,即以“信仰”、“世俗”、“道德”三个层面展开对清教主义文学研究的思路。第一章对清教主义的源流时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包括英国清教的起源,“清教”、“清教徒”、“清教主义”等概念的辨析,清教神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价值体系,北美清教对英国清教的传承与变异等。为以后的论述提供一个较为充分的依据。第二章至第四章是本课题的主体部分,主要考察清教主义对17、18、19世纪美国文学的影响和表现。在第二章中,探讨了殖民地时期清教徒文学的主要特征,并结合历史、政治等因素考察清教思想与清教文学的互动关系。在本章最后试图建构清教主义文学传统的基本框架。第三章主要论述清教主义与独立革命前后文学的影响关系。涉及到清教话语在美国革命宣传中的功用,“美国信念”与清教主义的关联及其在美国文学中的表现,“美国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清教主义与拓荒精神的结合对西部文学的影响等。第四章以清教主义与超验主义在19世纪此消彼长的情势出发,论述了19世纪美国文学的中一条基本的发展主线,即以爱默生、惠特曼为代表的对个人主义的极度张扬和以霍桑、麦尔维尔从传统清教道德出发对个人主义的批判与反思。以霍桑、迪金森、麦尔维尔为例说明在日益变化的社会形势下,清教主义不可避免的衰落命运。论文最后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了综合总结和反思。 本论文在几下几方面做出了努力: 1、本文是国内在美国清教主义文学研究方面较为系统的一次总体研究。从历史文化研究的视角,较为全面地的探讨了17—19世纪清教主义与美国文学之间影响关系。 2、本文从北美清教主义蕴涵的特殊价值体系,神学信仰、世俗精神、伦理道德三个层面入手,论证了在清教主义的影响下美国文学在17—19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信仰时代的文学、世俗时代的文学以及道德批判与反思时代的文学。在国内没有相关研究范式可供借鉴的前提下,本文在这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尝试。 3、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美国文学中的清教主义文学传统并大致梳理了其在美国文学的延续与发展。同时对基督教圣经文学传统与美国清教主义文学传统作了一定的区分。论述了北美清教主义文学传统中“神话象征体系”和“圣经话语”的特殊内涵。虽然学术界对美国文学的“清教”传统也有所论及,但长期以来大多数学者或从文学史的角度论述清教文学地位,或从思想史的角度论及清教思想的变化。对清教主义的文化内质缺乏准确的把握,对清教主义文学传统在美国文学中如何延续和发展缺乏研究。本文首次系统总结美国清教主义文学传统内涵和特质,并以此为线索与脉络,疏理美国文学中清教文学传统的延续与发展,指出清教主义思想不仅造就了美国文学中浓厚的宗教传统,也是美国特殊的“美国精神”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从而提供了美国文学研究新的视角。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712
本文编号:2761040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71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目的、研究现状
二、论文的展开思路
第一章 清教主义源流
第一节 宗教改革与加尔文主义
第二节 清教、清教徒、清教主义辨析
第三节 英国清教运动
第四节 清教神学教义与伦理
第五节 清教主义在北美的传播与变异
第二章 清教主义对17世纪北美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殖民地清教文学概述
第二节 清教思想的文学表达
第三节 清教思想的演变与“清教梦想”的破灭
第四节 清教主义文学传统
第三章 清教主义对18世纪美国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世俗时代的文学
第二节 清教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 语言的力量——清教话语与独立革命关系评述
第四节 清教主义与美国精神
第五节 美国精神在文学中的体现
第四章 清教主义对十九世纪美国文学的影响
第一节 19世纪清教主义的演变
第二节 19世纪美国文学中“新亚当”形象
第三节 清教文学大师——纳撒尼尔·霍桑
第四节 夹缝中的诗人艾米莉·狄金森
第五节 麦尔维尔心中的人与神——《白鲸》的清教主义视角
结语:清教主义与美国文学关系的再思考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川大学博士论文研究创新自评表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崔侃;;自传的王国:美国与自传[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2 周小川;黄成洲;;刍议《年轻的古德曼·布朗》的生态女性关怀[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王若兰;;进入荒野的使命——浅析清教思想对北美殖民地文学的影响[J];文教资料;2011年2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程丽红;文化预设在政治演说翻译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2 尚颖;确立与守望:哈克与霍尔顿形象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哲;中美社会转型期底层文学比较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4 刘雯雯;文化视角下的美国诗歌清教主义元素汉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陈安祥;论赫尔曼·麦尔维尔《白鲸》中的救赎主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于丽慧;《美国神话》翻译报告[D];内蒙古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610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61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