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对话”理论视角下《追风筝的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2 10:33
【摘要】:卡勒德·胡赛尼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追风筝的人》是他于2003年出版的处女作,发表后屡次登上全球畅销排行榜,也因此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门作品。学者们大多从成长小说或是移民文学等视角研究这部作品,而鲜有学者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出发,对该作进行诠释。本文尝试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视角对《追风筝的人》进行解读,首先是因为这部作品符合巴赫金对于“对话小说”的定义。对话小说强调小说人物的主体性与独立性,作者塑造的人物在小说的维度里真实存在,拥有独立的意识和价值观。对话小说还强调主人公与作者、小说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对话关系,正是有了这些对话关系,他者眼中的主人公形象与主人公自我感知到的形象共同构成了 一个完整并具有独立灵魂的人物。本文的主要理论视角是巴赫金的微型对话、大型对话以及复调理论,其中依据复调理论分析小说在结构和意象方面的复调艺术特征;根据微型对话理论具体探究了小说中主人公与他者,以及与自我的对话关系;最后从大型对话的角度探讨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对话,以及跨文化、跨种族、跨性别等诸多人类思想的对话。作者对于小说主人公阿米尔的塑造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有一定的相似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者正是通过阿米尔的故事表达出自己对于阿富汗以及美国的文化、政治、战争等方面的思考。正是由于这种生于阿富汗、长于美国的经历,使得作者的身份和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双重特征——既能够作为故事创作者,以“自我”的身份参与其中,又能够客观判断,立足于美国身份的“他者”视角对小说中的时局进行审视,从而跨越时空、种族、小说与现实的隔阂而实现对话。对话性是这部小说强有力的主题。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视角出发,笔者试图还原并充分展现作者以及主人公阿米尔自身对于阿富汗那个年代独特历史文化的思考与见解,并期望能够抛砖引玉,为今后学者们研究卡勒德·胡塞尼的作品挖掘一条新的思路。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712.074
本文编号:2765695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苏悦;;从卡勒德·胡塞尼作品看“移民文学”的发展趋向[J];文艺争鸣;2014年06期
2 张坤媛;;从成长主题分析《追风筝的人》[J];语文建设;2014年17期
3 游斌;聂建松;;“在我们相似的地方就可以对话” 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莱弗比尔访谈[J];中国宗教;2013年09期
4 岳丽;;《追风筝的人》中的父亲形象[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年02期
5 张浩;王爱秋;陈宇博;;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与超语言学理论中的对话思想[J];文学教育(中);2012年08期
6 黄莹;;《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黄肖嘉;;从巴赫金与王国维的作品看作者的地位问题[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王建荣;;《追风筝的人》风筝意象解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祁晓冰;;对话:人的存在特性——论巴赫金的对话主义[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09期
10 孙秀丽;;巴赫金复调理论视阈下的作者与主人公关系[J];学术交流;2008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祁晓冰;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人文精神[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65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65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