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大师和玛格丽特》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3 05:22
【摘要】: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的长篇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一部极为重要而又独具特色的作品,自从问世以来,它一直都是俄中两国文学评论界的研究热点。然而,在目前的俄罗斯和我国评论界中,对于这部小说的定位却是众说纷纭:怪诞小说、讽刺小说、怪诞讽刺小说、哲理小说、抒情哲理小说、幻想小说、神秘主义小说、批判主义小说、奇特的现实主义小说等等。这些称谓都从不同侧面说明了《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某些特征,但也反映出在判定该小说的性质时划分标准的混乱,更无法说明它在俄罗斯小说发展史上,乃至整个西方小说格局中的具体位置。鉴于此,本人认为,有必要把《大师和玛格丽特》置于20世纪上半期西方文学思潮的大背景之下,对照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特征,从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对小说进行具体的分析,才能为这部作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以及西方文学格局中找到一个较为明确的坐标。 从俄中两国文学评论界对《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研究现状来看,无论是就作品的主题思想,还是就小说的艺术特征而言,评论者们都注意到了作家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也注意到了20世纪新的文学观念对这部小说的影响;并且,该小说与现代主义文学在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段方面的联系同样也是一些论者已经触及到的一个问题。但是,目前却少见有人专门从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异同的角度来对这部小说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因而,本文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视野下对《大师和玛格丽特》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较为深入地论述《大师和玛格丽特》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方式以及叙述方式。 本文立足于历史分析与审美分析相结合的总体原则,利用叙述学、狂欢对话理论、小说修辞理论、文艺心理学等理论和方法进行论述。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为《大师和玛格丽特》这部独特的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解读视角,从而扩展、深化对该小说的理解。 本论文由引言、正文(共三章)、结语和参考文献等四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对俄中两国评论界中《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研究现状作了回顾和概述,说明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方法以及本课题的研究价值等。 第一章论述小说的主题思想。 当前评论界大多侧重于从传统人道主义价值观对《大师和玛格丽特》的主题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5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静;《聊斋志异》,在宗教层面的观照——试论佛教文化对《聊斋志异》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00年02期

2 许建章;论《聊斋志异》“弄假成真”的艺术技巧[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3 邹宗良;;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聊斋志异·娇娜》篇创作心态探析[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4 王军明;;《凤阳士人》情爱模式的叙事伦理学诠释[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5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6 孙慧;;安贝托·艾柯的小说叙事策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7 周涛;论鲁迅小说中第一人称叙事的可靠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 杨璨;;“火星文”的非语言特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兰珊;;神话型理想面对现实的执着追问——试析《堂吉诃德》中镜子-本文的指示作用和主要本文的寓意[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10 刘子木;;敞开“百宝箱”中的真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珍;;《远山淡影》中的不可靠叙述与读者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蒋红艳;徐晓杰;;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计武;;作为美学范畴的怪诞[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文丽;;邓小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治话语的形成——对《邓小平文选》第2卷的重新解读[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6 郭华;;从“就近入学”到“初中建设工程”——关于北京市初中阶段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7 刘可铄;;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二次改革:“公共新闻”——有节制的多元对话[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8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孙素茶;;喜剧形式下的悲剧内涵——解读马克·吐温的《苦行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蓝若宇;;我们都是“恶搞者”:从文化的身份认同看恶搞[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郭海霞;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赛力克布力;论新时期哈萨克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琼;布宁小说中的普世性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桂晓;舒克申小说创作与其电影创作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柏久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与中美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雅婷;什梅廖夫作品中的俄罗斯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符熠;生——梦——死:尤金·奥尼尔艺术世界的狂欢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魏宏娜;从拯救到被拯救——白银时代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的转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艳慧;马雅可夫斯基诗歌的艺术世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姜俊;接受理论视角下的“金陵判词”霍译本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669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669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d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