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果戈理《外套》中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必然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5 21:02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自然派”的奠基人,俄国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他继承了普希金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其中篇小说《外套》是一部描写小人物生活命运的现实主义名作,谴责了凌辱底层小公务员的专制官僚制度。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过,俄罗斯的文学后辈大都出师于果戈理的《外套》。俄罗斯文学中有关小人物主题的作品都能从这里找到直接或间接的呼应。可见《外套》对后世的俄罗斯文学影响之大。《外套》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成年累月抄写文书的九品文官,倾其所有才做了一件新外套,可这却给他带来了厄运。看似偶然的悲剧,却带有一定的必然性。目前学术界对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探讨多见于从传统的社会历史角度分析,且缺乏整体系统探讨。而从文艺心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也比较少。因此,本论文尝试从社会历史角度和文艺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以期全面系统地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研究。本论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读法、文本分析法、归纳法和综合分析法等。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对象和方法。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果戈理《外套》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第二章介绍果戈理与同时代作家笔下的“小人物”形象。第三章从社会历史角度分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必然性,主要以外部环境因素和自身性格因素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第四章从文艺心理学角度,分析作家创作心理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果戈理用客观真实的艺术手法,描写了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谴责了残酷、等级森严的农奴制社会。小人物的心理被侮辱、被损害,原本的生存困境雪上加霜,最终演变成了生命的悲剧。第二,作家感同身受的命运遭际,使得巴什马奇金既是一个文学形象,也是作家对待这个社会的态度和思想的外在体现,同时也饱含着作家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和深沉的忧患意识。第三,从多角度分析作品更能全面深入揭示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必然性。故事的深层意义超越了当时的俄国生活,果戈理对巴什马奇金的怜悯实际上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怜悯。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512.074
文章目录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方法
    1.4 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第3章 果戈理与同时代作家笔下的“小人物”形象
    3.1 果戈理的生平与创作
    3.2 《外套》中巴什马奇金的悲剧形象
    3.3 19 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简述
第4章 从社会历史角度分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4.1 外部环境因素
        4.1.1 社会历史环境
        4.1.2 工作环境
        4.1.3 生活困境
    4.2 自身性格因素
        4.2.1 胆怯懦弱的性格
        4.2.2 内心世界空虚贫乏
        4.2.3 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4.2.4 对封建制度逆来顺受
第5章 从文艺心理学角度分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5.1 名字暗含悲剧
    5.2 果戈理的宗教宿命情怀
    5.3 感同身受的命运遭际
第6章 结论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6.3 本论文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金秋;;《外套》中的巴什马奇金形象及其身后的俄国社会[J];西伯利亚研究;2014年01期

2 褚慧敏;;论俄国“小人物”文学三部曲式的发展历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3 黄新峰;;论果戈理《外套》的怪诞性[J];俄语学习;2012年05期

4 王艳荣;;浅析果戈理《外套》中“小人物”的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5 惠继东;;宗教文化语境下的小人物——以《驿站长》、《外套》和《罪与罚》中的小人物为例[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张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人物”及其现代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惠继东;;底层的人们: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王立业;;裹在“外套”里的“死魂灵”——读果戈理小说《外套》兼巴什玛奇金与维林比较[J];国外文学;2010年03期

9 惠继东;;论果戈理小人物形象的宗教神秘主义主题[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惠继东;;普希金小人物形象的文化批判意识[J];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本文编号:27684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684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4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