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朗费罗诗歌通感隐喻的概念整合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29 19:11
【摘要】:本研究首先列举出朗费罗诗歌中的通感隐喻并通感定量及定性分析法总结出其诗歌通感隐喻的特征。然后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定性分析其诗歌中的通感隐喻,以揭示影响诗人创作通感的一些内在因素如情感因素,认知风格去展示诗人的写作风格。因而为人们更好地欣赏朗费罗诗歌提供新的观赏角度,在人们能更好地了解朗费罗的诗作的同时更好地掌握通感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规则及其特殊的情感功能。 基于上述研究目的,本文提出以下问题:(])朗费罗诗歌中的通感隐喻有何特征?(2)朗费罗在通感运用方面有何倾向?朗费罗诗歌中的通感映射是否遵循乌尔曼提出的结论。(3)影响朗费罗创作通感的认知因素是什么?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朗费罗诗歌集》中的217例通感隐喻为分析语料并采用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前者用来统计分析朗费罗诗歌中各种通感出现的频率,后者用来总结出诗人使用通感的特征和倾向性并发掘出影响朗费罗创作通感的认知因素。 基于以上研究方法,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朗费罗倾向于运用某几个特定的词以创作各类通感隐喻,这能生动反映出作者的即使情感及写作风格。 (2)通过对朗费罗诗歌中的通感隐喻进行展示及分类,由于朗费罗诗歌中通感的映射遵循乌尔曼提出的“等级分布”,且触觉和视觉分别是主要的源域和主要的目标域,因而笔者总结出朗费罗创作的通感隐喻遵循乌尔曼发现的规律。 (3)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朗费罗诗歌中的典型通感隐喻,笔者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①在写作风格方面,朗费罗善于通过客观环境来间接揭露其主观情感,并善于运用修辞来美化诗句。②在认知视角方面,他的认知视角是较低级的感官感觉。③在认知风格方面,其认知风格属于场独立型。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712.072;H3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江红;;“攀”的精神——朗费罗诗“Excelsior”赏析[J];英语自学;1996年03期

2 刘久康;;短小、轻松、活泼、明快——介绍朗费罗的The First Snow[J];大学英语;1990年02期

3 李浅予;;一把椅子,倾倒众生[J];青年博览;2011年10期

4 谢■轩;读美国平民诗人朗费罗的诗《乡村铁匠》[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3年01期

5 亨利·华兹渥斯·朗费罗 ,吴义诚;金色夕阳[J];大学英语;1992年01期

6 Henry Wadsworth Longfelow;The First Snow[J];大学英语;1997年05期

7 党元明;;一首催人奋进的生命之歌——读朗费罗的《生命的赞歌》[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8 康平;;西双版纳掇拾[J];诗刊;1982年08期

9 柳士军;;论朗费罗的诗歌特征[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柳士军;;朗费罗与弗罗斯特的比较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台湾报人 张作锦;无树令人俗[N];南方周末;2011年

2 本报记者 胡殷红;与“诗人外长”李肇星谈诗[N];文艺报;2006年

3 戴维·巴伯 潘小松 编译;耽于幻想的九旬诗翁[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4 程实;须臾间,场景已经转换[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方军;扯淡,是真理大敌,亦是商业大敌[N];经济观察报;2008年

6 李洪岩;清华园中的钱钟书[N];大众科技报;2002年

7 韩晓玲;网上英语大赛决出总冠军[N];湖北日报;2007年

8 朱锦昌;珍惜时间 刻苦学习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9 匡吉;威士忌历史博物馆[N];市场报;2003年

10 汪剑钊;“恰似一股透明的玻璃水”[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昔明;消费主义视域下经典的生成与延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清;朗费罗诗歌通感隐喻的概念整合分析[D];南昌大学;2011年

2 李媛媛;音乐节律特征的通感隐喻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3 任玲玲;通感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D];吉林大学;2009年

4 段胜峰;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通感认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5 廖晓丹;基于认知隐喻的日语五感词汇意义扩张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6 王翔;济慈颂歌中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7 江加宏;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8 栾鸥;通感的认知阐释[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连晶晶;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于艳青;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通感隐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74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74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4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