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视角试析《银河铁道之夜》主人公的内心变化
发布时间:2020-07-30 13:04
【摘要】:宫泽贤治被称为“日本的安徒生”,在日本儿童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宫泽贤治去世时年仅37岁。在这短暂的37年中,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特别是《银河铁道之夜》被评价为“贤治文学的集大成之作”。虽然有大量的先行研究分析《银河铁道之夜》这部作品,但在国内针对该作品中的人物分析相对比较少。即便有对该作品的先行研究,也基本是其定位为“成长物语”。而对于作品人物成长过程的分析则相对简单,缺乏对人物成长阶段的明确划分以及对其成长契机等的分析。本论文旨在借助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按照不同阶段,探析主人公焦班尼的内心成长历程。首先,对人物在“银河铁道之旅”之前与之后,其世界观的变化予以分析。在焦班尼经历了从现实到非现实再到回归现实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其从疏离现实到接受现实的内心成长。若从发展心理学“分离—移行—统合”的视角分析,正是这次“银河铁道之旅”成就了其人生的成长。旅行初期是其现实生活的延续,通过对比焦班尼与柯内贝拉之间交往关系,可以发现此时的焦班尼仍像是柯内贝拉的影子,不具备主体性。然而,列车长检票这样一个契机,使得焦班尼发现自己车票的与众不同,其内心发生变化,自我尊严的满足感使其迈入成长中期。这期间,焦班尼逐渐实现了自我价值的确立,并在对朋友的认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等方面显示出成长。在旅行的最后阶段,随着柯内贝拉的消失,焦班尼从梦中醒来,重返现实生活。最终焦班尼跨入发展心理学意义上的“统合”阶段,以新的认识迎接现实生活的变化。本论文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第四章还结合作家本人的人生经历,进一步探析了其在主人公焦班尼这一人物设定上的思考。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313.06
本文编号:2775579
【学位授予单位】:外交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I313.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君;;从精神分析学解读《银河铁道之夜》[J];陇东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2 邹菊云;刘映娜;;倾听宫泽贤治:他者的悲哀[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腊;对宫泽贤治童话中幸福观的考察[D];燕山大学;2016年
2 徐瑶;从《银河铁道之夜》的改稿看宫泽贤治创作意识的变化[D];湖南大学;2013年
3 丁文霞;宫泽贤治文学与基督教[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755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75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