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工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一枝异卉,其最大的贡献是发现和重塑了那些被遮蔽的身体,开拓了底层世界的感觉领域,最宝贵的是一种固有视野以外的身体经验呈现和一种生命意识、感性的觉醒。“打工文学”的写作中,“打工诗人”的写作取得艺术成就最大。纵观世界文学史,“打工文学”是世界性的文学,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在相似的时代背景下都曾产生过与中国和韩国当代“打工文学”相似的文学现象。中国的打工诗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文学百花园里的一蔟鲜花,它以进城农民工为创作主体,记录了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期,特定历史背景下中国社会和底层民众文化心态的变迁。韩国的劳动诗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韩国经济飞速的发展时期暴露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阶级阶层分化、贫富不均、收入差距大等为背景,由劳动者主导并根植于底层和劳动现场的具体体验,反映了底层民众的生存问题,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虽然,中国打工诗和韩国劳动诗产生于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的两个国家,但它们具有诸多方面的相似性。一是产生的时代背景相似,都是在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社会转型期;二是创作主体为一线劳动者,他们具有底层的“草根”特性;三是都以底层劳动者生活为题材,关注底层民生问题,折射出转型期的社会现象。本文从中国打工诗人郑小琼的诗集《郑小琼诗选》、徐非的诗集《心灵之约》、刘大程的诗集《南方行吟》,以及韩国劳动诗人朴劳解的《劳动的清晨》、白无产的《万国劳动者》、郑仁和的《我们的饭碗》中,筛选29首中国打工诗和38首韩国劳动诗,采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主题学研究、社会历史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接受美学等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了中国打工诗与韩国劳动诗。学术界有关中国打工诗和韩国劳动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国各自民族文学范畴内进行,并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但是,在可查阅文献中,还没有发现中国打工诗与韩国劳动诗比较研究方面的相关成果,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创新,旨在丰富和升华底层文学的研究视角,进一步挖掘和关注底层世界的精神领域,这对“打工文学”相关研究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共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目的及意义、梳理中国打工诗和韩国劳动诗的相关研究、研究方法、不足之处等内容。第二章是中国打工诗与韩国劳动诗的产生背景及概念范畴。首先,从中韩两国各自的社会和文化发展视角,审视中国打工诗与韩国劳动诗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阶段。其次,中国打工诗与韩国劳动诗,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由于时代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其形态和所反映的内容有所差异,但是,二者都反映了劳动生活和劳动问题,同属于劳动文学范畴。第三章是中国打工诗与韩国劳动诗的主题比较。论文对中国打工诗人郑小琼、徐非、刘大程的诗集,以及韩国劳动诗人朴劳解、白无产、郑仁和的诗集,进行了主题比较。第一,以郑小琼的《郑小琼诗选》和朴劳解的《劳动的清晨》为例,从劳动现场中的被孤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边缘化视角,分析中韩两国进城工人的悲剧现实,归纳共同点与不同点并探究深层原因。第二,以刘大程的《南方行吟》和郑仁和的《我们的饭碗》为例,分析“草根”人生的同根性与乡愁情怀,阐明共同点与不同点,反映中韩两国底层民众的“草根”人生生活情绪。第三,以徐非的《心灵之约》和白无产的《万国-劳动者》为例,通过分析维护合法权益的应对,以及阶级和阶层的意识觉醒,展示了对现实的抗争与意识觉醒,并从中探明共同点和不同点及其原因。第四章是中国打工诗与韩国劳动诗创作特征。从重视读者期待视野的创作手法、叙事与抒情并用、多元化视角及诗歌形式的追求等三个方面加以分析,探讨了中国打工诗与韩国劳动诗的创作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第五章是结论。本章作为全文的总结,进一步归纳整理和分析中国打工诗和韩国劳动诗的异同点,以及产生异同的原因。进而阐明中韩两国在社会、文学和文化特定时期的文学现象,对各自文学史发展乃至世界文学史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的指出文不足之处,以及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比较文学是以国际的视野和比较的途径所进行的,旨在探索文学的普遍规律和特点以促进文学交流发展的,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文学是社会的反映,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国与韩国文坛都出现了大批关注社会转型期现实,以及关注底层人物生活的创作,对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的两个国家底层书写研究进行比较具有挑战性,可以说中国打工诗和韩国劳动诗的比较研究是新的尝试,文中对筛选的29首中国打工诗进行韩文翻译也有新意。而且,中国走进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注底层和底层文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106.2-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宏海;;“打工文学”的历史记忆[J];南方文坛;2013年02期
2 刘东河;;再论打工诗歌[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01期
3 胡丹;刘玉平;;打工文学写作困境浅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03期
4 柳冬妩;;“打工文学”的类型细分[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刘旭;;在生存中写作:从“底层文学”到“打工文学”[J];文艺争鸣;2010年23期
6 敖荣祥;;郑小琼:从打工妹到农民工的“代言人”[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杨清发;;从“底层写作”到“打工诗歌”的批评综述[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胡琰;;浅论打工诗歌中的身份认同问题[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9 武善增;;论“打工文学”创作的若干问题[J];文艺争鸣;2009年08期
10 钮教礼;;诗歌的底层书写——对郑小琼诗歌中“铁”意象的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学胜;“底层文学”批判[D];吉林大学;2013年
2 冯万红;论90年代以来诗歌中的“身体”[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李胡玉;韩国民众文学与中国底层文学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玉玲;新工人文艺的社会想象及其美学意义[D];重庆大学;2016年
2 吴娟;生产体系及文化政治背景下的打工文学[D];西华师范大学;2016年
3 权辉;中韩草根文学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4 刘明;“打工诗歌并非我的全部”—论郑小琼诗歌主题的多元性[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5 金鑫;新世纪诗歌的民生关怀[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蒋路;打工小说与作家身份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7 林智超;郑小琼诗歌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年
8 杨坪;呈现被遮蔽的底层世界[D];郑州大学;2012年
9 王群;多元视阈中的“70后诗歌”[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陈颖;作为“打工者”的“歌者”[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
27802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80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