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许莲顺与严歌苓作品的悲剧叙事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3 21:06
【摘要】:悲剧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也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而对于悲剧叙事、悲剧精神、悲剧意识等话题的研究也一直是文学界非常关注的热点之一,著名的中国朝鲜族作家许莲顺与美籍华人作家严歌苓也同样通过作品表达着对悲剧主题的偏爱。许莲顺与严歌苓均出生于1950年代,而且都经历过文革与移民,她们有着大致相同的历史记忆与题材资源。在她们的作品中,无论角色有着怎样的背景、身份和经历,他们都在文革和移民中身不由己地遭受着命运的不公,也都向读者们倾诉着他们对于悲剧命运的反抗与超越。目前,学术界对于两位作家的比较研究还寥寥无几,因此,本论文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从许莲顺与严歌苓的具体作品出发,向内探寻两位作家的家庭、情感等个人体验与悲剧意识的必然关联,向外分析她们对于文革和移民这两大时代悲剧的叙事态度,目的是要落位于两位作家对于悲剧现实的反映与思考,聚焦她们对众生的悲悯与关怀。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绪论部分首先阐明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梳理了当前学术界对许莲顺与严歌苓作品的研究成果,并对悲剧的概念进行了解释说明。悲剧的起源尚不明确,但是学术界普遍认为悲剧源自古希腊宗教仪式中的歌舞。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亚里士多德到后来的黑格尔、叔本华、尼采,人们逐渐地对悲剧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人们认为悲剧是对生活中的苦难和导致这种苦难的现实生活的反映,并且认为悲剧应该对现实生活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悲剧的审美意义,不仅在于表达人生的无常与现实的艰险,更在于它通过不幸的体现表达了人们反抗命运的勇气与信念,即悲剧意识。尹鸿在《悲剧意识与悲剧艺术》提出“悲剧意识,是对人类在自由与必然的对立中所遭遇的悲剧性命运的感受和认识,这种认识包含着两个层面:首先,是对悲剧性的根源的探究,追问人为什么要受难,悲剧是谁造成的,应该由谁负责。其次,是对人类的生存意义和前途的关怀,思考人在困境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应该怎样克服或承受悲剧命运。”①本文第二章为“许莲顺与严歌苓的悲剧意识之溯本求源”,这一章分别讲述了两位作家的成长环境与个人体验对她们的悲剧意识产生的影响。许莲顺成长于男尊女卑思想较为顽固的家庭,从小受尽家人的冷落,而严歌苓则在文革中失去了温暖的家庭,成了“无依无靠”的可怜人,但是爱的缺失与不安却赋予了她们异于常人的敏感与细腻,而这些特殊的感受也使两位作家可以更好地与社会上的边缘人和弱者产生真挚的共鸣。不仅如此,童年的缺失也促使着她们通过作品创作不停地寻找真实的自我与幸福,而这份执着也同样赋予了角色面对悲剧时永不言弃的的爱与善良。第三章主要从“文革”的视角分析许莲顺与严歌苓笔下的林林总总,透视两位作家对于文革悲剧的叙事态度。当她们将自己从文革空间中抽离开来,隔着时代与历史的距离回顾过往时,她们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悲剧的理性判断与审视。这章主要通过“个人”与“集体”两种角度,力求揭示文革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文革时期,人们像被政治操控的木偶一般,他们丧失了亲情、爱情、善良等美好情感,甚至天真烂漫的孩童也沦为了时代的刽子手。个人情感的压抑必然会导致精神世界的匮乏,而精神空虚的人们也更加狂热地推崇着时代与政治赋予他们的“正确的”集体价值观。在两位作家的作品中,主人公会为了入伍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做出把毛主席徽章生生扎进自己胸口的疯狂举动,甚至还会有人认为“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才配作为一名合格的革命者”。第四章则以“移民”为切入点分析了许莲顺与严歌苓笔下的移民百态,两位作家用真实而冷静的笔触诉说着一段段无奈的人间悲剧。中美建交和中韩建交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生存,人们不惜抛家弃子,纷纷踏上了赴美、赴韩的道路。许许多多的移民在故国与居住国之间的文化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女性纷纷献出了自己的美貌与身体,以求换来家人和自己的经济自由,而男性则纷纷献出了自己的爱人,以求换来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但是生活却用一个个悲剧告诉他们“事与愿违”的道理。当女性拿着丰厚的报酬炫耀着自己的成功时,她们却后知后觉自己早已丧失了自我与爱的能力;当男性拿着爱人给予他们的生活保障以为万事大吉的时候,他们却发现自己早已失去了作为一家之主的主权与尊严。第五章则通过对许莲顺与严歌苓作品中悲剧意识的梳理,以作品中“冷漠-人性美”、“隔阂-包容”这二元对立关系的打破为线索,提炼出两位作家对悲剧的积极、乐观的价值观。两位作家都通过作品直言不讳地表达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与热爱,不论是令人压抑的文革时期,还是骨肉分离的移民时期,她们的作品中都不乏善良勇敢的角色,而作者赋予角色的人性光辉,也向读者表达着两位作家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文革中,总会有人冒着被牵连的风险向陌生人伸出援手,成为冷漠年代中的一点火光;异国他乡里,也总会有人们冲破着中国朝鲜族与韩国人、中国人与美国人这二元对立结构,用他们的包容与理解跨越着一道道文化鸿沟。第六章为结论。结论部分主要梳理文章的脉络,对论文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I106-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志娟;侯敏霞;;严歌苓小说与影视剧改编对比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9年09期

2 吕洁;;动物的“性”和魅力——严歌苓小说中动物叙事的生态体认[J];名作欣赏;2019年26期

3 刘心萌;吴冰倩;陈凌天;袁婷;;论严歌苓小说中的“窥视”书写[J];大众文艺;2018年24期

4 杨帆;杨亚丽;;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跨域书写[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6期

5 俞春玲;;严歌苓小说中的戏曲叙事策略[J];写作;2019年01期

6 邱月;朱瑞鸿;;女性的命运时空:严歌苓创作的成长节点与小说的艺术特色[J];当代作家评论;2019年03期

7 刘玄;;严歌苓小说电影改编热现象研究[J];电影评介;2018年04期

8 雷静;邓家鲜;;严歌苓创作中“文革”叙事的独特视角探析[J];新西部;2018年14期

9 杨晓伟;;严歌苓小说中女性的生存悲剧——探究其出国经验是阵痛还是资源[J];名作欣赏;2018年14期

10 马晓华;;浅析严歌苓作品中军人形象的独特性[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槟;;移民的况味——严歌苓小说中的美国抒写[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白烨;;难以遮蔽的人性光辉——读严歌苓长篇新作《第九个寡妇》[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2)[C];2006年

3 王诗琳;;畸形家庭中的健全人格——《小姨多鹤》中的女性形象及人性意识[A];华夏论坛2016年8月(总第一期)[C];2016年

4 张慧瑜;;“青年文艺论坛”第八期 《金陵十三钗》:从小说到电影[A];《金陵十三钗》:从小说到电影——青年文艺论坛·第八期[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付艳霞;认一个错的路有多长[N];经济观察报;2014年

2 徐迅雷;《金陵十三钗》中的救赎[N];科学时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妮;为写小说,我当了把赌徒[N];环球时报;2019年

4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严歌苓:妈阁是座城,输了就起身也是赢家[N];中国青年报;2019年

5 青年评论家、编剧、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 白惠元;对于严歌苓,编剧思维是基石也是束缚[N];文汇报;2017年

6 本报记者 桂杰 实习生 吴雪阳;严歌苓:《老师好美》关注少年男女心理健康[N];中国青年报;2014年

7 晓昕;对日本战争遗孤的新诠释:以情感化解恩怨[N];中国青年报;2008年

8 乔叶;文学之心[N];河南日报;2016年

9 唐伟;让爱情与鲜花交相辉映[N];河南日报;2017年

10 本报记者 廉维亮;用什么占据中国人的思想高地[N];人民政协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倪立秋;新移民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蔡小容;论严歌苓:文学的舞者[D];武汉大学;2011年

3 李燕;跨文化视野下的严歌苓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4 周聚群;“红色”中国的“杂色”呈现[D];苏州大学;2009年

5 张栋辉;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跨域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6 邢楠;严歌苓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晓晖;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欣灵;在探索中求变[D];吉林大学;2019年

2 朴银珠;许莲顺与严歌苓作品的悲剧叙事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9年

3 白维欣;严歌苓小说创作的场域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年

4 贾立文;严歌苓小说的文本研究[D];伊犁师范大学;2019年

5 赵影;从小说到影视—严歌苓作品改编研究[D];安徽大学;2019年

6 胡瑞雪;论严歌苓的生命书写[D];郑州大学;2019年

7 肖晓;严歌苓小说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识分析[D];湖北民族大学;2019年

8 李姣姣;严歌苓小说互文性特征研究[D];河北大学;2019年

9 沈洁;跨文化视野下严歌苓小说的人性维度[D];淮北师范大学;2019年

10 张跃;纳博科夫与严歌苓畸恋小说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925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7925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c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