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2666》的后现代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1 14:08
   罗贝托·波拉尼奥的《2666》为我们呈现出拉美社会的众生相。本文综合运用文本细读法和分析归纳法,通过后现代理论对《2666》进行审视。小说彰显了后现代叙事特征,表现在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和叙事结构上。后现代视域下作品中的叙事时间,基于后现代的总体时间框架,表现出碎片化的“现在”与失落的历史感的特征。后现代叙事空间在作品中则更具包容性,欧洲空间、智利空间、墨西哥空间象征着理性的放逐过程,复杂多样的梦境空间表现出人物的深层内心世界。在叙事结构上,作者以被悬置的结局表现人们对未知的不安,大量运用“题外话”结构,设置多重叙事线索,塑造出无数平行空间。本文认为在后现代语境下,波拉尼奥以一种全球化的视野为我们呈现出一部极具后现代精神品质的力作,以后现代的叙事表现了对人类的关怀。
【学位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I784.07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后现代语境下的波拉尼奥小说
    三、《2666》中的后现代叙事特征
第一章 后现代语境下的叙事时间
    第一节 后现代的时间框架
        一、全球剧变的20世纪
        二、战乱仍未消弭的时代
    第二节 后现代语境下碎片化的“现在”与失落的历史感
        一、碎片化的“现在”
        二、失落的历史感
第二章 后现代语境下的叙事空间
    第一节 物质空间:理性空间的衰颓
        一、欧洲:“萎缩”的理性空间
        二、智利:找而不见的理性空间
        三、墨西哥:失落的理性空间
    第二节 虚拟空间:超理性空间的崛起
        一、梦境中的启迪
        二、梦境中的迷失
        三、梦境中的恐惧
第三章 后现代语境下的叙事结构
    第一节 “题外话”结构:多重生命体验
    第二节 多重叙事线索:亦真亦幻的疏离感
    第三节 被悬置的结局:未知的流浪感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于琦;;齐泽克论暴力[J];学术月刊;2015年09期

2 赵德明;;西语文坛百部佳作的启示[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3 赵德明;;《2666》的人性悖论与思想喻义——关于罗伯特·波拉尼奥《2666》的翻译[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4 张康之;张乾友;;论复杂社会的秩序[J];学海;2010年01期

5 比目鱼;;《2666》:一部气势磅礴的奇书[J];书城;2009年11期

6 申丹;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理论的新发展[J];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01期

7 郭圣铭;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史体系[J];世界历史;1984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康慨;;罗伯托·波拉尼奥去世十周年[N];中华读书报;2013年

2 陈嫣婧;;《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执著的诗意[N];文艺报;2013年

3 陈众议;;《2666》是与非[N];中华读书报;2012年

4 傅小平;;《2666》:给长篇小说重新定性的“惊世之作”?[N];文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晏博;西方社会危机意识的文学图像—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长篇小说《2666》解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315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8315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5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