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中的圣愚及圣愚式人物形象
发布时间:2020-10-20 00:46
圣愚,即为了基督的愚痴,他们被认为是一群外表丑陋、内心完美的东正教圣徒类人物。俄罗斯圣愚是拜占庭愚人传统与俄罗斯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圣愚研究对于理解俄罗斯文化特性非常重要。不无遗憾的是,国内学术界对圣愚的研究少有系统性,将圣愚放在整个俄罗斯文学的视野中进行研究的著作目前为止尚未出现。因此,尝试作这方面的探寻无疑将有助于汉语学界对俄罗斯文学以及整个俄罗斯文化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全文尾注和参考文献。绪论中简要介绍了研究对象,综述了国内外对圣愚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说明了命题研究的必要性及理论与应用价值。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圣愚及其历史和影响》,其中讨论了圣愚术语的来源与内涵,追溯了圣愚的发展历史,阐述了圣愚与俄罗斯文化的相互影响。圣愚起源于埃及,后在拜占庭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最终在俄罗斯这块土地上达到了鼎盛。在多数俄国宗教学者眼中,圣愚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修行方式,这类人必须达到内在道德的完满。他们效仿基督的受难之路,隐藏自身完美的同时,假装疯癫,抛弃一切尘世需求,包括对人来说最重要的自尊与理智,故意招来人们的蔑视、嘲笑、殴打并无条件谦顺地忍受这一切,以此种方式来消灭自己作为人的骄傲,从而达到无限接近上帝的目的。与此同时,对尘世的弃绝赋予了圣愚先知超验的能力及指责揭露世界的权利。而在世俗学者那里,圣愚则变成了各种世界观、价值观的文化载体,将其与诸如狂欢化理论等学说联系在一起,作为阐释民族性格、文学创作乃至各种各样人物特征的依据。无论如何,圣愚作为俄罗斯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类群体,他们在俄罗斯社会生活中所发挥过的作用与影响是确实存在的。而且,这种影响已变化于无形之中,渗入到了俄国人及其整个社会的最深处,反映在俄罗斯的民族性格与文学、绘画、电影等各个艺术领域里。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两面性或称矛盾性、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对苦难的独特态度、非理性等特征与圣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是相互观照、紧密缠绕在一起的;而历来以反映现实为己任的俄罗斯文学中诸多的圣愚及圣愚式人物形象则无疑证明且加深了这种联系。第二章《俄罗斯文学中的圣愚形象》分为两节:第一节总结了宗教文学——圣徒传中的圣愚形象,其中包括拜占庭与俄罗斯的几位代表性圣愚:西米昂·艾梅斯基、安德烈·察列格拉茨基、普罗科比·乌斯秋日斯基、莫斯科的圣瓦西里、彼得堡的克谢尼娅等。总体而言,圣徒传中的拜占庭圣愚侧重于苦修者的形象,俄罗斯圣愚侧重的则是先知形象。第二节着重分析了俄罗斯世俗文学中的圣愚形象。俄罗斯文艺作品中的圣愚描写始于普希金。悲剧《鲍里斯·戈东诺夫》中的圣愚尼科尔卡集合了俄罗斯历史上著名圣愚们的特征,扮演了现世罪恶的揭露者和不畏强权的角色,是传统圣愚的代表形象。作为上帝的使者、真理的化身,尼科尔卡道出真相的同时审判了“罪人”——最高统治者沙皇鲍里斯·戈东诺夫。如果说十九世纪早期的俄罗斯文学中圣愚主要表现为高高在上的上帝使者、基督教道德楷模的形象,那么十九世纪中期的圣愚则演化成了人民的、民间的代表,从神坛上降到了尘世中,但此时圣愚形象的世俗性只是初露端倪尚不明显。这一趋势首先在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童年》中得到了反映。圣愚格里沙以一身又像农民又像神甫的打扮出现在普通人家中。在夜间他是一个标准的修士,神圣的祈祷者;白天则恢复了圣愚的面目,粗鲁、嚣张并对事件做出预言。在托尔斯泰眼中,圣愚无疑是俄罗斯民族-民间文化的代表。从十九世纪后期起,圣愚形象开始急转直下,不仅世俗性大大增加,还成了被嘲笑对象。历史上产生过极大影响的真实圣愚伊万·科列沙在十九世纪中期直至当代各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充分展现了这种演变趋势。在第三章《俄罗斯文学中的圣愚式人物形象》中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列斯科夫的《舍拉穆尔》、普拉东诺夫的《尤什卡》为例,分析阐述了带有圣愚气质特征但又不能被直接称作圣愚的人物形象。此类圣愚式人物形象显然比单纯的圣愚形象要复杂而生动得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白痴》向读者们一一展示了主人公梅什金公爵身上具有的“无根性”、“非此世性”、“预言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无一不是来源于圣愚。最后,纳斯塔西娅和罗戈任,这两个把救赎希望寄托在梅什金身上的人,一个被杀死,一个被判重刑,这样的结局使得以基督为蓝本塑造的梅什金公爵最终只能和圣愚一样成为基督不甚完美的摹本。列斯科夫小说《舍拉穆尔》的同名主人公是一个“为了肚皮的愚痴”,名副其实的“肚皮英雄”,自己吃饱也让他人吃饱是他的信仰。舍拉穆尔拥有诸多的圣愚特征,但在他身上体现更多的是列斯科夫一直以来不遗余力描写的“义人精神”——具有坚定的信仰、做实际的善事。这里,舍拉穆尔可以被称为圣愚式义人。而圣愚理念中最美好的一面——忍耐与自我牺牲的典型代表则非普拉东诺夫小说《尤什卡》的同名主人公莫属。他身体羸弱、受苦受难、勤劳善良、舍己为人,以自己的方式爱着世界,却是不为周围人理解的怪人,在现世生活中只有死路一条。结语部分归纳了俄罗斯文学中圣愚形象描写的演变轨迹,总结了圣愚及圣愚式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指出了研究对于当前时代的意义。
【学位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I512
【文章目录】:
致谢
内容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圣愚及其历史与影响
1.1 术语圣愚阐释
1.1.1 词源探议
1.1.2 内涵阐述
1.2 圣愚的发展历史
1.3 圣愚与俄罗斯文化的相互影响
第二章 俄罗斯文学中的圣愚形象
2.1 俄国圣徒传中的圣愚形象
2.1.1 拜占庭圣愚
2.1.2 俄罗斯圣愚
2.2 俄罗斯世俗文学中的圣愚形象
2.2.1 普希金悲剧《鲍里斯·戈东诺夫》中的圣愚形象
2.2.2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童年》中的圣愚形象
2.2.3 俄罗斯文学中的圣愚伊万·科列沙形象
2.2.3.1 伊万·科列沙生平
2.2.3.2 俄国文学中的伊万·科列沙形象
第三章 俄罗斯文学中的圣愚式人物形象
3.1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白痴》中的圣愚式人物形象
3.2 列斯科夫小说《舍拉穆尔》中的圣愚式人物形象
3.3 普拉东诺夫小说《尤什卡》中的圣愚式人物形象
结语
全文尾注
参考文献目录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47949
【学位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I512
【文章目录】:
致谢
内容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圣愚及其历史与影响
1.1 术语圣愚阐释
1.1.1 词源探议
1.1.2 内涵阐述
1.2 圣愚的发展历史
1.3 圣愚与俄罗斯文化的相互影响
第二章 俄罗斯文学中的圣愚形象
2.1 俄国圣徒传中的圣愚形象
2.1.1 拜占庭圣愚
2.1.2 俄罗斯圣愚
2.2 俄罗斯世俗文学中的圣愚形象
2.2.1 普希金悲剧《鲍里斯·戈东诺夫》中的圣愚形象
2.2.2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童年》中的圣愚形象
2.2.3 俄罗斯文学中的圣愚伊万·科列沙形象
2.2.3.1 伊万·科列沙生平
2.2.3.2 俄国文学中的伊万·科列沙形象
第三章 俄罗斯文学中的圣愚式人物形象
3.1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白痴》中的圣愚式人物形象
3.2 列斯科夫小说《舍拉穆尔》中的圣愚式人物形象
3.3 普拉东诺夫小说《尤什卡》中的圣愚式人物形象
结语
全文尾注
参考文献目录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齐昕;宗教复兴背景下的新俄罗斯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周瑞红;果戈里《外套》主人公圣愚式形象与狂欢化意义[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宁欣;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圣愚人物形象分析[D];辽宁大学;2012年
3 李丹;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圣愚现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479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847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