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从古希腊到18世纪
发布时间:2020-10-28 14:09
对人的自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探究,是西方文化演变的深层动因。生长在这种文化土壤中的西方文学则自始至终回荡着人对自我的考问之声,贯穿着深沉而深刻的生命意识和人性意蕴。 本文认为,理性与原欲是人性中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原欲型的希腊—罗马文学和理性型的希伯来文学,因各自蕴含着人性中既对立又统一的双重内涵而成为既对立又互补的异质文化范畴。古希腊—罗马文学体现了原始初民无穷的生命活力,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既抑制人的原始生命力,又表现出对人的理性本质的追寻,既有人的主体性的萎缩,又有人对自我理解的进步与升华。本文从原欲与理性去理解与把握古希腊—罗马文学与文化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与文化,揭示其相反相成的特点,并以此为线索,疏理从古希腊到18世纪西方文学在文化与文明的演进中“人”的母题的递进,发掘其深层的人性意蕴与文化内涵,从而构建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演变的基本框架。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阐释了古希腊神话和希伯来神话中关于“人”的诞生的故事的文化内涵。第二章分析了古希腊—罗马文学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中原欲与理性的对立又互补的特征。第三章论述了中世纪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人文性及其与文艺复兴文化与文学的联系。第四章论述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中“两希”文化传统的冲撞与融合的关系。第五章论述了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与政治理性的关系。第六章论述了18世纪启蒙文学“自然人”形象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包容性。 本文以“人”为基点把文化与文学紧紧结合在一起,从文化。浮论的角度剖析 文化背景中的文学以及文学中的“人”,使文学的研究有文化的底蕴,又不偏离 文学而异化为“文化研究”。 本文超越了以往“人道主义”、“人文主义”的泛泛之谈,而深入到西方文学 的深层,勾勒出了“人”的母题的基本框架,从而深化了对西方文学人性内涵之 理解。 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指导,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人学 思想和理论为根据,同时吸收西方文化人类学、原型批评等现代批评方法,对西 方文学进行深层次人性意蕴的开掘,在研究方法与观念上都有明显的创新。 21世纪初的中国将会受到西方文化的更大影响,而且在一定层面上与西方现 代社会有相似之处,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意义、人的价值的思考也将因物质文 明的日趋发达,物质主义日渐兴盛而愈显重要。可以说,在我国,正是人文情怀 的普遍失落反而使对西方文学的“人”的研究显得弥足珍贵。因此,正确、深入 认识西方文学的人学母题,对ZI世纪的我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位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2
【中图分类】:I106
【文章目录】:
导言: 西方文学的文化人类学视界
第一章 人与文化之起源的诗性解说
第一节 亚当与夏娃:文化的诞生与“人”的堕落
一、 偷食禁果:文化的诞生与人的诞生
二、 偷食禁果的欲望与人的文化心理机制
三、 偷食禁果之善与人向上帝的提升
四、 偷食禁果之恶与文化的悖谬
五、 偷食禁果:造善与制恶的永恒之矛盾
第二节 普罗米修斯:自由的困惑
一、 人与动物纠葛的不解之缘
二、 灵与肉之争的不解之缘
三、 “自由”的第一次呐喊
四、 潘多拉的匣子:自由的困惑
第三节 俄狄浦斯:走向文明的艰辛
一、 智慧与痛苦
二、 俄狄浦斯的困惑与人性之复杂
三、 “杀父娶母”与人的“命运”
第二章 原欲与理性:“两希”文学之文化内核的异质与互补
第一节 “神—原欲—人”的三位一体
一、 古希腊—罗马文化与世俗人本意识
二、 古希腊—罗马文学:“正常的儿童”与原欲的放纵
三、 古希腊—罗马文学的人性偏向
第二节 “神—理性—人”的三位一体
一、 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与宗教人本意识
二、 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人向神的提升
三、 希伯来—基督教文学的人性偏向
第三节 对立与互补关系的人性依据
一、 人性的二元对立与互补
二、 “两希”文化的二元对立与互补
第四节 耶稣与普罗米修斯:对生命存在的双向价值认同
一、 普救众生的圣者与殉道者
二、 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
三、 马克思与宙斯、普罗米修斯及耶稣
第三章 延续的历史:中世纪对文艺复兴的人文指引
第一节 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的“古典”渊源
一、 古希腊—罗马哲学对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的人文传递
二、 希伯来—基督教“理性”之“古典”渊源
第二节 希伯来—基督教文化:滋长现代科学精神的温床
一、 基督教与科学理性
二、 中世纪大学:对现代科学精神的培育
三、 基督教自然观对科学研究的激励
四、 基督教的“事实”原则对现代实验科学的催发
第三节 希伯来—基督教物欲意识的人文意蕴
一、 耶稣:“给我们今天属于我们的面包”
二、 加尔文:为上帝而辛劳致富
第四节 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之“爱”的人文意蕴
一、 “爱”之观念的“两希”差异
二、 弱者之爱:希伯来—基督教“爱”之基础
三、 民族之爱:希伯来—基督教的“民族情结”
四、 上帝之爱:希伯来—基督教与“世界主义”
第五节 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人文走向
一、 英雄史诗:神与人的双向趋同
二、 骑士文学:典雅爱情与人性之萌动
三、 市民文学:对崇高与神圣的疏离
第六节 延续性、包容性及多元共存
一、 何以是“延续的历史”
二、 “包容性”与人文性
三、 多文化与对峙共存
第七节 但丁:从神圣观照世俗
一、 探索灵魂得救之路
二、 探索人生的至善之路
三、 自然之爱以上帝之爱为指归
四、 人间审判隐匿于天国审判之中
五、 “从神圣观照世俗”的启示
第八节 小结:中世纪对文艺复兴的人文指引
第四章 延续的与非同一的历史:文艺复兴对中世纪的人文传承与变异
第一节 “人”如何被唤醒:文艺复兴的文化—心理成因
一、 宗教压抑与人性逆反
二、 “酒神精神”对人性的催化
三、 科学唤醒沉睡的理性
第二节 原俗+人智:前期人文主义文学“人”的内涵
一、 醒来者何许“人”?
二、 彼得拉克:“我同时爱她的肉体与灵魂”
三、 卜伽丘:自然人性的舒展就是人间的快乐
四、 拉伯雷:人智的提升与“人”的自由
五、 结语
第三节 原俗+人智+上帝:后期人文主义文学中“人”的内涵
一、 后期人文主义的出现及其含义
二、 塞万提斯:对人文主义的重构
第四节 莎士比亚:从世俗观照神圣
一、 让自然欲望之花开放在“爱”的阳光下
二、 让“仁厚”战胜“残暴”
三、 恶欲践踏了高贵的仁慈
四、 让人智与宽厚消解愚昧与邪恶
第五章: 古典主义文学:对人间“上帝”的追寻
第一节 “王权崇拜”的文化—心理成因与人性依据
一、 对秩序的企盼与对理性的呼唤
二、 “王权崇拜”:对上帝的依赖转向对人的依赖
三、 “王权崇拜”的人性依据
第二节 君主专制与古典主义文学的人性内涵
一、 古典主义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之人学蕴含的异同
二、 公民义务、政治理性及人性缺失
第三节 古典主义文学对浪漫主义文学的人文指引
一、 古典主义悲剧:政治理性锤炼了自然欲望
二、 莫里哀喜剧:从崇尚古典到回归现实
三、 莫里哀喜剧:公民义务的淡化与个体理性意识的觉醒
第六章 启蒙文学:“人”向“自然”的迈进
第一节 理性主义与个性主义
一、 君主专制的非人化倾向
二、 科学的昌盛与理性的张扬
三、 张扬理性与个性主义
第二节 启蒙文学与“自然原则”
一、 理性与启蒙文学的“自然原则”
二、 “自然原则”的人性内涵
第三节 启蒙文学与“自然人”
一、 伏尔泰:“天真汉”式的“自然人”
二、 孟德斯鸠:“波斯人”式的“自然人”
三、 狄德罗:“修女”式的“自然人”
四、 菲尔丁:“汤姆·琼斯”式的“自然人”
第四节 卢梭与“自然人”形象
一、 《爱弥儿》:塑造天性善良的“新人”
二、 《新爱洛伊丝》:对自然情感与美德的礼赞
三、 《忏悔录》:塑造真实的“新人”
第五节 “自然人”形象的文化血脉探析
一、 “自然人”形象与理性精神
二、 “自然人”形象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价值取向
三、 “自然人”形象的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价值取向
第六节 卢梭的文化包容性
一、 启蒙哲人与基督教情结
二、 先验理性与“天赋良知”
三、 “新人”形象与教士秉性
四、 “新人”形象与感性世界
第七节 歌德:让“人”贴近世俗的生活
一、 歌德之人生追求:“完全的人”和“世俗的人”
二、 歌德人生追求之动力:实现生命的自然欲望
三、 浮士德:一个“满足于永不满足”的人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60194
【学位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2
【中图分类】:I106
【文章目录】:
导言: 西方文学的文化人类学视界
第一章 人与文化之起源的诗性解说
第一节 亚当与夏娃:文化的诞生与“人”的堕落
一、 偷食禁果:文化的诞生与人的诞生
二、 偷食禁果的欲望与人的文化心理机制
三、 偷食禁果之善与人向上帝的提升
四、 偷食禁果之恶与文化的悖谬
五、 偷食禁果:造善与制恶的永恒之矛盾
第二节 普罗米修斯:自由的困惑
一、 人与动物纠葛的不解之缘
二、 灵与肉之争的不解之缘
三、 “自由”的第一次呐喊
四、 潘多拉的匣子:自由的困惑
第三节 俄狄浦斯:走向文明的艰辛
一、 智慧与痛苦
二、 俄狄浦斯的困惑与人性之复杂
三、 “杀父娶母”与人的“命运”
第二章 原欲与理性:“两希”文学之文化内核的异质与互补
第一节 “神—原欲—人”的三位一体
一、 古希腊—罗马文化与世俗人本意识
二、 古希腊—罗马文学:“正常的儿童”与原欲的放纵
三、 古希腊—罗马文学的人性偏向
第二节 “神—理性—人”的三位一体
一、 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与宗教人本意识
二、 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人向神的提升
三、 希伯来—基督教文学的人性偏向
第三节 对立与互补关系的人性依据
一、 人性的二元对立与互补
二、 “两希”文化的二元对立与互补
第四节 耶稣与普罗米修斯:对生命存在的双向价值认同
一、 普救众生的圣者与殉道者
二、 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
三、 马克思与宙斯、普罗米修斯及耶稣
第三章 延续的历史:中世纪对文艺复兴的人文指引
第一节 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的“古典”渊源
一、 古希腊—罗马哲学对希伯来—基督教文化的人文传递
二、 希伯来—基督教“理性”之“古典”渊源
第二节 希伯来—基督教文化:滋长现代科学精神的温床
一、 基督教与科学理性
二、 中世纪大学:对现代科学精神的培育
三、 基督教自然观对科学研究的激励
四、 基督教的“事实”原则对现代实验科学的催发
第三节 希伯来—基督教物欲意识的人文意蕴
一、 耶稣:“给我们今天属于我们的面包”
二、 加尔文:为上帝而辛劳致富
第四节 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之“爱”的人文意蕴
一、 “爱”之观念的“两希”差异
二、 弱者之爱:希伯来—基督教“爱”之基础
三、 民族之爱:希伯来—基督教的“民族情结”
四、 上帝之爱:希伯来—基督教与“世界主义”
第五节 中世纪世俗文学的人文走向
一、 英雄史诗:神与人的双向趋同
二、 骑士文学:典雅爱情与人性之萌动
三、 市民文学:对崇高与神圣的疏离
第六节 延续性、包容性及多元共存
一、 何以是“延续的历史”
二、 “包容性”与人文性
三、 多文化与对峙共存
第七节 但丁:从神圣观照世俗
一、 探索灵魂得救之路
二、 探索人生的至善之路
三、 自然之爱以上帝之爱为指归
四、 人间审判隐匿于天国审判之中
五、 “从神圣观照世俗”的启示
第八节 小结:中世纪对文艺复兴的人文指引
第四章 延续的与非同一的历史:文艺复兴对中世纪的人文传承与变异
第一节 “人”如何被唤醒:文艺复兴的文化—心理成因
一、 宗教压抑与人性逆反
二、 “酒神精神”对人性的催化
三、 科学唤醒沉睡的理性
第二节 原俗+人智:前期人文主义文学“人”的内涵
一、 醒来者何许“人”?
二、 彼得拉克:“我同时爱她的肉体与灵魂”
三、 卜伽丘:自然人性的舒展就是人间的快乐
四、 拉伯雷:人智的提升与“人”的自由
五、 结语
第三节 原俗+人智+上帝:后期人文主义文学中“人”的内涵
一、 后期人文主义的出现及其含义
二、 塞万提斯:对人文主义的重构
第四节 莎士比亚:从世俗观照神圣
一、 让自然欲望之花开放在“爱”的阳光下
二、 让“仁厚”战胜“残暴”
三、 恶欲践踏了高贵的仁慈
四、 让人智与宽厚消解愚昧与邪恶
第五章: 古典主义文学:对人间“上帝”的追寻
第一节 “王权崇拜”的文化—心理成因与人性依据
一、 对秩序的企盼与对理性的呼唤
二、 “王权崇拜”:对上帝的依赖转向对人的依赖
三、 “王权崇拜”的人性依据
第二节 君主专制与古典主义文学的人性内涵
一、 古典主义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之人学蕴含的异同
二、 公民义务、政治理性及人性缺失
第三节 古典主义文学对浪漫主义文学的人文指引
一、 古典主义悲剧:政治理性锤炼了自然欲望
二、 莫里哀喜剧:从崇尚古典到回归现实
三、 莫里哀喜剧:公民义务的淡化与个体理性意识的觉醒
第六章 启蒙文学:“人”向“自然”的迈进
第一节 理性主义与个性主义
一、 君主专制的非人化倾向
二、 科学的昌盛与理性的张扬
三、 张扬理性与个性主义
第二节 启蒙文学与“自然原则”
一、 理性与启蒙文学的“自然原则”
二、 “自然原则”的人性内涵
第三节 启蒙文学与“自然人”
一、 伏尔泰:“天真汉”式的“自然人”
二、 孟德斯鸠:“波斯人”式的“自然人”
三、 狄德罗:“修女”式的“自然人”
四、 菲尔丁:“汤姆·琼斯”式的“自然人”
第四节 卢梭与“自然人”形象
一、 《爱弥儿》:塑造天性善良的“新人”
二、 《新爱洛伊丝》:对自然情感与美德的礼赞
三、 《忏悔录》:塑造真实的“新人”
第五节 “自然人”形象的文化血脉探析
一、 “自然人”形象与理性精神
二、 “自然人”形象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价值取向
三、 “自然人”形象的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价值取向
第六节 卢梭的文化包容性
一、 启蒙哲人与基督教情结
二、 先验理性与“天赋良知”
三、 “新人”形象与教士秉性
四、 “新人”形象与感性世界
第七节 歌德:让“人”贴近世俗的生活
一、 歌德之人生追求:“完全的人”和“世俗的人”
二、 歌德人生追求之动力:实现生命的自然欲望
三、 浮士德:一个“满足于永不满足”的人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金龙;;话语转型与主体性的缺失[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刘春园;;中世纪刑法对现代西方刑法思想的人文指归[J];北方法学;2012年03期
3 汪玉柱;;文学主体的多角度审视及意义[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日飞;教育与儿童的自然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蒋宏;先秦情诗与古希腊情诗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陈巍;文学的主体性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齐昂昆;现代立体式英雄的塑造[D];南昌大学;2007年
4 刘畅;血腥的复仇[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林芙蓉;论尤金·奥尼尔戏剧中的希腊神话母题[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01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860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