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现代文学论文 >

朴趾源《热河日记》的“笔谈”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4 03:33
   中韩两国在地理位置上距离非常近,且文化相似,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流历史。特别是到了清代,清王朝对朝鲜王朝实行历史上罕见的友好政策,朝鲜王朝先后向中国派遣600多次使节团,积极地进行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使臣不仅详细地记录了中国使行期间所经历的中国文化风俗,还间接地介绍了西方的科学技术,这就是《燕行录》的内容来源。在朝鲜时代的《燕行录》中,最受瞩目的就是朴趾源的《热河日记》。《热河日记》是朴趾源在1780年(正祖4年)跟随堂兄朴明源,作为祝贺清朝乾隆帝七旬宴使臣团中一员时所著的书。此书记录了从鸭绿江经过燕京到清朝皇帝夏季别墅——热河旅行的过程。该书将与中国人之间的交往,以及亲身体验到的中国文化制度分成各领域详细介绍,其内容不仅涵盖了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文学、艺术等,还涉及了土木、建筑、船舶、古铜等方面,可以说是包罗万象。而且其对于景观和风物等方面也不局限于单纯的描述,还将重点放在“利用厚生”方面以试图改变当时疲惫的朝鲜,被评价为《燕行录》中最佳杰作。《热河日记》突破了《燕行录》普遍采取的单一体裁形式,以内容为基础将作品结构分为日记、诗话、杂录、笔谈、抄录、专题等多种形式。这样便弥补了各种体裁在记录过程中的不足,并能够使燕行期间所经历的见闻灵活清晰地展现出来,呈现出一种独特、有效的记录方式。其中,尤其在本书的笔谈部分,朴趾源倾注了相当多的心血。《热河日记》的笔谈部分占了全部分量的一半左右,与其他《燕行录》相比,占有很大比重;而且内容也同时具有文学性、思想性价值。笔谈由于是通过直接对话记录中韩两国人士的面貌和想法,因此便成为了能更生动地去了解当时中国的情况和多样的清人生活,以及他们想法的重要资料。因此,本论文通过《热河日记》的笔谈部分分析了当时中韩交流的情况。本论文共分五章。绪论部分叙述对《热河日记》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第一章叙述朴趾源的生平,《热河日记》的成书、版本等基本事项;第二章分析了《热河日记》的构成、特点,以及笔谈态度;第三章论述了笔谈中交流的主要内容,将其分为有关华夷之论、朱子之学,以及中朝两国的情况等等;第四章考察了《热河日记》笔谈中的清朝各类人物形象;第五章考察了《热河日记》笔谈的影响和地位;结语归纳了各章的重点。《热河日记》的笔谈集中在《粟斋笔谈》和《商楼笔谈》、《鹄汀笔谈》、《黄教问答》(包含《札什伦布》、《班禅始末》)等篇章,也多见于《太学留馆录》、《倾盖录》、《审势篇》、《避暑录》、《杨梅诗话》、《铜兰涉笔》、《幻戏记》、《山庄杂记》等部分。在《热河日记》中,朴趾源与中国人士的笔谈大致分为在盛京的笔谈、在太学馆的笔谈、在琉璃厂的笔谈等三部分。其中在盛京的笔谈,对象主要是商人,他们比起文人,知识水平较低,所以其笔谈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与他们的笔谈虽然没有深入的学术对话,但可以看到清朝丰衣足食的物质生活、经济发展的各项因素、商人与外国朋友的友谊以及各自的悲欢离合。朴趾源之所以笔谈写得如此成功,离不开其一直坚持的笔谈态度。他始终以委婉、迂回的态度对待他们,尤其在谈及敏感话题时,显得更为谨慎。另外,为了收集准确的资料,他向多人咨询同一个话题;又为了客观评价,他排除了所有先入为主的态度。在华夷论的笔谈中,朴趾源对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华夷论持批评态度。当时清朝朝廷为了稳定统治需要建立起新的华夷观,此举行为正符合朴趾源主张北学的立场,以此他才承认了清朝的正统性。另外他也记录了当时清朝的一些文人对朱子学的批评,这不是对经传解释等的学术批评,而是对当时清廷通过朱子学来控制汉人学者这一行为的一种反抗。对班禅喇嘛的过分礼遇和对商人的轻视对待等严峻残酷的现实,也让朴趾源预见到了清朝的衰落。此外,朴趾源虽然是为了感受清朝的发展面貌和学习清朝文化风俗而参加了燕行之旅,但在笔谈过程中,他却一有机会就传播朝鲜文化。朴趾源记录了清王朝为了维护国家稳定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例如对内实施高压恐怖政治,对外维持对周边国家的柔和政策,对西方国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同时也描写出了人民对高压统治的不满、官僚的腐败、满族的懦弱、满汉之间的矛盾等一些到处散落的社会不安因素,以此来预测清朝的衰落。另外,朴趾源在盛京和琉璃厂这两个地方真切地感受到了富足、繁华、经济发达的清朝面貌,还通过积极能动的笔谈与中国的各个阶层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相反,当时在异族统治下的清朝文人则表现各异。他们或对文字狱这一言论控制表现出紧张,或因反抗现实而愤怒,或因顺应现实而企图立身扬名。另外,轻视汉族和朝鲜的满族人士也引人注目,表现出了当时满族和汉人之间存在的矛盾。此外,蒙古人和回族人等异民族,大多也都被描写成凶恶的存在,持此类观点的朴趾源似乎也未能完全克服对异民族的偏见。《热河日记》笔谈在中国文化方面的最大成果应该是对古乐的了解和小说《虎叱》的发现,这既是朴趾源的个人成就,同时也是促进朝鲜文学艺术发展的一种动力。朴趾源还积极地向中国人传播朝鲜文化,加深了中国人对朝鲜的认识,发扬光大了朝鲜的形象。《热河日记》以自由奔放的文体和充满批判、讽刺的内容,对当时剧变的朝鲜社会造成冲击。尤其作品中还大胆地运用了俗语、谚语、方言等日常语言,这就是时人所道的“燕岩体”,对朝鲜文学的文体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热河日记》的笔谈在描述当时中国现实境况和中韩两国交流情况的同时,也给现在和未来的中韩交流发展带来了一些启示。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I312.07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热河日记》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朴趾源和《热河日记》
    第一节 朴趾源的生平
    第二节 《热河日记》的成书、版本
第二章 《热河日记》笔谈的概述
    第一节 中韩交流最具在场性的形式——笔谈
    第二节 北学派与笔谈的源流与笔谈方式
    第三节 《热河日记》笔谈的构成
第三章 《热河日记》笔谈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笔谈中人物简介
    第二节 有关华夷之论
    第三节 有关朱子之学
    第四节 有关中朝两国的情况
第四章 《热河日记》笔谈中人物形象
    第一节 清朝商人文人满蒙回人形象
    第二节 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第五章 《热河日记》笔谈的影响和地位
    第一节 笔谈的文化价值
    第二节 中朝文化交流的成果
    第三节 在朝鲜文化上的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东;;论朴趾源《热河日记》的创作技巧及其手抄本的学术价值[J];东疆学刊;2016年04期

2 华云松;赵旭;;《热河日记》中的辽宁形象解读[J];东疆学刊;2016年04期

3 陈冰冰;;通过《热河日记》看清代文学的发展[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4 董怡;;论朴趾源《热河日记》中的主体意识[J];作家;2014年02期

5 舒健;韩二帅;;国内学术界关于朴趾源《热河日记》的研究综述[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6 于冬梅;;《热河日记》与清代汉语官话史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7 张丽娜;;论《热河日记》中的中国文献与朴趾源的学术立场[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8 李岩;;朴趾源《热河日记》的实学精神和文艺观探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辛丰年;;无声却有情的对话——读《热河日记》[J];书城;2003年10期

10 郑文明;;外国旅行家的游记著作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影响——以《热河日记》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1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旼静(LEEMINJUNG);朴趾源《热河日记》的“笔谈”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2 廉松心;十八世纪中朝文化交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杨雨蕾;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韩文化交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马靖妮;《热河日记》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许明哲;朴趾源《热河日记》的文化阐释[D];延边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丹;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热河日记》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2 崔香;《热河日记》中的中国人形象之研究[D];延边大学;2018年

3 孔清清;再论燕岩的朱子学认识[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婧璇;《熱河日記》引中国文献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695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andaiwenxuelunwen/28695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e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